臺灣能否重新引入已滅絕的雲豹?

兩年前,經過長達13年的深入 खोज,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臺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已在臺灣滅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兩年前,經過長達13年的深入 खोज,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臺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已在臺灣滅絕。但同一批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新論文包含了一個有趣的啟示:自雲豹消失以來,這個島國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它們可能再次在那裡繁衍生息。

雲豹在幾十年前從臺灣消失,可能是在 1980 年代,原因是過度捕獵以獲取它們的毛皮,隨後是森林棲息地的破壞以及雲豹獵物物種數量的減少。但關鍵是:根據 11 月 20 日發表在 Oryx 上的新論文,臺灣在減緩森林砍伐和保護其他野生動物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至於該島可能再次支援雲豹種群。

正如臺灣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江博仁及其合著者所指出的那樣,臺灣在 1973 年禁止了商業狩獵,並在 1991 年停止了天然林的採伐。雖然偷獵和棲息地喪失仍在繼續,但一些哺乳動物物種的數量,如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和山羌(Muntiacus reevesi),已經增長——足以使其成為農田的害蟲。作者認為,現在已經消失的雲豹缺乏捕食可能與某些哺乳動物物種的過度繁殖有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此同時,臺灣的天然林已經有時間再生。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該島現在擁有足夠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柏樹林,以及天然植被,足以支援獵物哺乳動物。不僅如此,獵物種群數量似乎也足夠大,可以支援雲豹。在過去 50 年中,由於人類侵佔它們的棲息地,最有可能成為大型貓科動物獵物的五個物種的種群數量都有所下降,但它們的數量仍然足夠健康,可以承受捕食。

總而言之,研究人員計算出,臺灣 24% 的土地——超過 8,500 平方公里——包含適合 500 到 600 只雲豹棲息的棲息地。

這些雲豹將從哪裡來?作者認為,亞洲大陸的雲豹將是重新引入的有力候選者。2006 年和 2011 年發表的基因研究表明,臺灣的雲豹可能根本不是一個獨特的亞種,因此大陸雲豹對該島來說並不完全是外來物種。

主要的雲豹物種(N. nebulosa)目前被認為易危,總數量少於 10,000 只,且沒有種群數量超過 1,000 只的種群。根據 IUCN 紅色名錄,它們的棲息地“正經歷著世界上最快的區域森林砍伐速度”,對其皮毛和骨骼的貿易繼續摧毀它們的種群。正如作者所寫,臺灣可能成為未來雲豹急需的避難所。這不僅是該物種迫切需要的,也可能有利於該島的生態。

圖片:約瑟夫·沃爾夫於 1862 年繪製的臺灣雲豹畫作,公共領域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