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獅子和老虎並非唯一受盜獵威脅的大型貓科動物。根據本週發表在期刊《生物保護》上的研究,鮮為人知的雲豹(豹屬Neofelis下的兩個物種)已成為非法貿易的最新目標。主要面向傳統醫藥市場的這種貿易近年來有所增加,顯然是因為老虎種群數量的減少迫使盜獵者尋找更容易獲得的目標。
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小組的首席研究員尼爾·德克魯茲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在一些非法市場上,雲豹的皮毛和骨骼現在比老虎更常見。”
據估計,兩種雲豹的總野生種群數量約為 10,000 只。大陸種(N. nebulosi)生活在東南亞的山區和森林中。巽他雲豹(N. diardi),十年前才被確認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僅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上才能找到。這兩個物種目前都被認為易危。一個亞種,臺灣雲豹(N. n brachyuran)在2013 年被宣佈滅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除了數百張豹皮和豹骨外,該研究還發現雲豹身體部位的非法貿易猖獗,包括爪子、整隻腳和頭骨。正如最近在其他物種身上看到的那樣,部分貿易發生在線上社交媒體平臺上。自 1972 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生效以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非法的。根據這項研究,貿易從 2005 年開始急劇上升,並且非法活動一直在持續攀升,因為走私者試圖補充其老虎產品的收入。
更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記錄了活豹幼崽和成年豹的大規模貿易,它們被作為寵物出售或用於旅遊景點。CITES 僅允許商業性銷售 1972 年禁令之前在圈養條件下存在的貓科動物的任何後代。二十個不同的國家記錄了出口活雲豹,其中十五個國家沒有自己的野生豹種群。美國位居榜首。
該論文不僅批判性地描繪了貿易,還批判性地描繪了圈養豹的繁殖,這使叢林貓科動物處於非常陌生的境地。作者寫道:“雲豹……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接觸新物體、嘈雜的聲音和陌生人被記錄為壓力源。” 所有這些條件都存在於繁殖設施中,並且會導致雄性出現異常高的攻擊性,在過去 20 年左右的時間裡,雄性在圈養條件下至少殺死了 25 只雌性。根據該論文,圈養動物還表現出“拔毛、咬尾巴、踱步和過度躲藏”。
在科學家們無法正式監測的設施中,情況實際上可能會更糟。該論文引用的臥底錄影顯示,在寮國和泰國的兩個臭名昭著的老虎養殖場以及豹皮中發現了雲豹幼崽。這些設施與老虎產品的非法貿易以及刺激對野生捕獲野生動物的需求有關,而野生捕獲的野生動物被認為在傳統醫藥中更有效。
作為對雲豹貿易的首次重大研究,作者寫道,迄今為止觀察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他們現在呼籲加強執法以阻止非法貿易,並結束不適合保護目的的圈養雲豹繁殖。
照片由斯賓塞·賴特拍攝。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