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十三年,1500 臺紅外攝像機,數百個貓薄荷誘餌毛髮陷阱,以及幾乎無法計算的野外工作時間,證實了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擔憂:臺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很可能已經滅絕。這個臺灣特有的亞種,由於盜獵、日本佔領期間的毛皮交易、棲息地破壞和自然獵物的消失而滅絕。
“臺灣雲豹仍然存在的機會很小,”動物學家江博仁本週告訴《臺北時報》。 雖然他似乎抱有希望,認為可能還有少數雲豹存活,但他表示“我們認為它們不可能大量存在”。
江博仁是臺灣哺乳動物學會的研究員,也是一個由臺灣和美國動物學家組成的團隊成員,他們自 2001 年以來一直在尋找臺灣雲豹。這 13 年的尋找是江博仁早期工作的延伸,他的博士論文 (pdf) 涵蓋了前四年的搜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個滅絕的訊息並不意外,因為三十多年來一直沒有臺灣雲豹的可靠目擊記錄。 據說 1983 年在原住民陷阱底部拍攝到一隻死去的雲豹,但根據 2009 年《臺灣評論》的報道,這張照片後來被證實是假的,底片也消失了。 參與了 13 年搜尋的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裴家騏告訴該雜誌,臺灣原住民不使用陷阱坑進行狩獵,而是更喜歡使用陷阱。 他懷疑這張照片實際上是在婆羅洲拍攝的,描繪的是一種外形相似的物種。
江博仁也接受了《Taiwan Review》的採訪。 他稱尋找雲豹是“精神上的”,他說“一個有云豹的森林和一個沒有云豹的森林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一個沒有云豹的森林是……死寂的。”
即使 1983 年的照片本身不可信,雲豹可能在 1983 年照片拍攝前後仍然存在。 1986 年,艾倫·拉比諾維茨(Alan Rabinowitz),現任大型貓科動物保護組織 Panthera 的執行長,前往臺灣採訪了原住民獵人、林業官員和村民; 七個人告訴他,他們在過去五到十年內見過雲豹 (pdf)。 拉比諾維茨告訴我,他認為雲豹可能在他訪問該島後不久就滅絕了,並表示它們的滅絕“代表著地球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多樣性和活力的可悲挫折。 我們必須時刻警惕,以防止未來再次發生此類滅絕事件。”
臺灣政府仍然將臺灣雲豹列為受保護動物,但現在將審查這項為期 13 年的研究,並決定是否正式將雲豹列為已滅絕。 與此同時,臺灣仍然有一隻被確認的臺灣雲豹:一個獨自坐在臺灣國立博物館的標本。 可悲的是,這可能是任何人最後一次見到它們了。
雲豹的主要物種(N. nebulosa)仍然存在於喜馬拉雅山脈,在那裡它被認為是易危物種。 另一個物種,巽他或婆羅洲雲豹(N. diardi),生活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也被認為是易危物種。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圖片:約瑟夫·沃爾夫 (Joseph Wolf) 1862 年創作的臺灣雲豹畫作,公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