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正在殺死考拉,基因能找到治癒方法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什麼有些考拉死於衣原體和類似艾滋病的逆轉錄病毒,而另一些考拉卻能避免感染性傳播疾病?答案似乎在於基因。澳大利亞科學家上週宣佈,他們已經對考拉干擾素γ (IFN-g) 基因進行了測序,他們稱這一發現是理解考拉免疫系統的“聖盃”。人類的類似基因有助於對抗病毒和調節免疫系統。

對於該物種來說,這一發現再重要不過了。大約一半的澳大利亞考拉(Phascolarctos cinereus)感染了衣原體病(又名衣原體感染),這是一種由衣原體細菌引起的疾病,可導致不孕、泌尿和呼吸道感染、失明和死亡。衣原體本身就足夠危險,但隨著免疫系統受損的考拉逆轉錄病毒 (KoRV) 的傳播,它變得更加致命。在考拉數量減少二十年後,澳大利亞最終在去年這個時候將考拉列為受威脅物種。

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的考拉受疾病打擊最為嚴重,自 1990 年以來,至少有 40% 的動物死亡。一些地區的受災程度比其他地區更嚴重:在昆士蘭州西南部的一個地區,由於乾旱和性病的影響,考拉數量實際上下降了超過 80%。野貓、狐狸和豬等野外害蟲也大量捕食考拉,考拉的大部分森林棲息地已因人類發展而喪失。(當考拉不在樹上時,更容易受到攻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奇怪的是,維多利亞州的考拉受衣原體爆發的影響相對較小。科學家們想找出原因。“我們知道考拉感染了多種衣原體,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動物會發展成嚴重的臨床疾病,而有些動物則不會,”昆士蘭科技大學 (Q.U.T.) 教授 彼得·蒂姆斯 在一份關於 IFN-g 發現的新聞稿中說。“我們還知道,IFN-g 等基因對於控制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衣原體感染非常重要。在考拉身上識別出這些基因將是理解和控制該物種疾病的重要一步。”

在發現考拉 IFN-g 基因後,昆士蘭科技大學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分子測試,可以測量該基因在考拉血液中的表達。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測量該指標,他們將更好地瞭解考拉的免疫反應,這可能為感染考拉的治療甚至預防未來感染的免疫接種鋪平道路。

與此同時,全面繪製考拉基因組的專案仍在繼續,該團隊表示,這項工作可能有助於其他受威脅物種,例如塔斯馬尼亞惡魔,它們正受到傳染性癌症的威脅。昆士蘭科技大學和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科學家迄今已鑑定出 20,000 個估計考拉基因中的 12,000 個。他們表示,他們可能需要在未來五年內額外獲得 520 萬美元的資金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

先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圖片來源:斯蒂芬·揚。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