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本已稀有的長江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在未來 30 年內面臨 80% 的數量下降。
目前,約有 1000 頭淡水江豚生活在中國長江及其周圍湖泊中,與 1991 年的 2700 頭和 2000 年的 2000 頭相比有所下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丁告訴新華社,這一數字繼續以每年 6.4% 的速度下降,“未來 10 年將是保護該物種的關鍵時期。”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長江江豚的棲息地因水利開發而退化,包括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以及支流中約 1300 座較小的水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07 年的報告世界十大瀕危河流指出,這條河也受到汙水和工業徑流的嚴重汙染。王丁在 2008 年的另一項研究中發現,許多江豚死於暴露於汞、殺蟲劑、多氯聯苯和其他汙染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除了優質淡水棲息地的喪失外,調查隊還發現,長江(一條主要的航運路線)上大量船隻的存在可能導致江豚繁殖頻率降低,這對於一個繁殖率已經很低的物種來說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料,江豚的妊娠期為 11 個月,每次只產下一頭幼崽。
合法和非法的捕魚活動也威脅著江豚。倫敦動物學會稱,從 1990 年代開始,一些不擇手段的漁民開始採用一種名為電魚的技術,這種技術會將致命的電流釋放到水中,殺死船隻周圍 20 米範圍內的所有生物。
直到最近,人們對江豚知之甚少。 2010 年進行的基因測試顯示,長江種群與其他生活在中國南海和黃海沿海水域的江豚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長江也曾是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的家園,這是一種淡水海豚,於 2007 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照片:無鰭黑江豚,相關亞種,Kenichi Nobusue 攝,來自 Flickr。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