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中部鱷魚數量恢復,不再屬於瀕危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時,保護計劃效果非常好,以至於曾經瀕危的物種不再需要保護。中美洲就是這種情況,莫瑞雷鱷(Crocodylus moreletii)的數量已經恢復到一定程度,以至於幾十年前為幫助它而實施的許多保護措施現在正處於即將解除的邊緣。

莫瑞雷鱷曾因其皮膚而被大量捕獵,其皮膚被高度評價為優質皮革的來源。早在1970年,當墨西哥(大多數動物的棲息地)禁止捕獵所有鱷魚和凱門鱷時,莫瑞雷鱷就開始了緩慢的生存之路。同年,它也受到了美國《瀕危物種法案》(ESA)前身法案的保護,該法案禁止將動物或其部分進口到美國,這項禁令在1973年ESA頒佈後繼續生效。1975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該物種列入其附錄I,該附錄禁止對鱷魚進行任何交易,除非在特殊情況下。

多年的保護措施奏效了。到2000年,維護《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這種鱷魚從“瀕危”降級為“低風險/依賴保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後,去年,CITES再次重新評估了該物種,並在2010年3月釋出的報告(pdf)中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疾病、本土或外來捕食者物種、旅遊業或科學活動對莫瑞雷鱷的野生種群構成負面因素或威脅。”CITES還發現,墨西哥的法律保護措施有效且得到充分執行,貝里斯和瓜地馬拉的類似法律也是如此;並且該物種的人工飼養種群足夠龐大,可以滿足國內和部分國際對其皮革的需求。因此,CITES將該物種移至附錄II,允許進行嚴格控制的貿易。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於4月27日跟進,建議將莫瑞雷鱷從ESA中移除。

該物種並非完全脫離困境(或者說沼澤)。CITES報告稱,鱷魚在墨西哥(該物種85%的棲息地所在地)、貝里斯和瓜地馬拉仍然面臨嚴重的棲息地退化。200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貝里斯的31個未孵化的鱷魚蛋中汞含量很高,儘管成年鱷魚似乎安然無恙。而且該物種仍在被走私,最近一次挫敗的走私企圖發生在4月25日的墨西哥城國際機場。

但即使存在這些威脅,很高興看到一個奏效的保護故事,以及一種不再需要流那麼多眼淚的鱷魚物種。

圖片來源:Mike Holmes,透過Wikimedia Commons,根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