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婆羅洲猩猩 (Pongo pygmaeus) 現已被宣佈為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非法狩獵,其數量急劇下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上週宣佈。
婆羅洲猩猩僅生活在婆羅洲島上,自 1950 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已減少了 60%。新的預測估計,到 2025 年,它們的數量將再下降 22%,降至約 47,000 只。
“這是幾十年來的首次,我們對婆羅洲猩猩的種群趨勢有了清晰的瞭解,” IUCN SSC 靈長類專家組的成員埃裡克·梅賈德在一份準備好的新聞稿中表示。“由於猩猩遭到獵殺並被趕出棲息地,這種繁殖緩慢的物種的損失是巨大的,並且將極其難以逆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婆羅洲猩猩現在加入了它們的近親——自 2008 年以來一直被列為極危物種的蘇門答臘猩猩 (P. abelii)。目前估計該物種的數量約為 14,000 只。
作為一位十多年來一直撰寫關於猩猩保護文章的人,我發現這個訊息尤其令人沮喪。我真的覺得我們到現在應該取得更大的進展。除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能夠控制其非法森林砍伐,並打擊合法棕櫚油和橡膠種植園行業的不良行為,否則猩猩的數量只會繼續下降。唉,世界尚未意識到這種威脅。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專欄中
約翰·普拉特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