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於週一釋出,正如您可以想象的那樣,這不是好訊息。紅色名錄是全球物種清單,目前已將全球 22,413 個物種列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在紅色名錄新增的 310 個物種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被過度捕撈的物種。情況最糟糕的是中華暗紋東方魨(Takifugu chinensis),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稱其在過去 40 年中經歷了 99.99% 的種群數量下降,目前已極度瀕危。太平洋藍鰭金槍魚(Thunnus orientalis)已被評估為易危物種,比瀕危物種低一個級別。它與 2011 年被評估為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T. thynnus)加入了行列。同樣,漁民在造成日本鰻魚和歐洲鰻魚瀕臨滅絕後轉而捕撈的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也被列為瀕危物種。
並非所有被過度開發的物種都生活在海洋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稱“中國大陸向香港出口到食品市場的動物中,中華眼鏡蛇(Naja atra)名列前茅”,已被列入易危物種名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令人悲傷的是,這次更新也為一些幾十年未見的物種棺材上釘上了最後的釘子,這些物種現在已被歸類為滅絕。兩種土耳其魚類,格爾居克齒鯉(Aphanius splendens)和埃伊爾迪爾擬鱥(Pseudophoxinus handlirschi)被引入的非本地魚類消滅。來自以色列的一種名為長顎突吻魚(Tristramella sacra)的魚類在沼澤棲息地被破壞後消失。曾經生活在以其命名的島嶼上的聖赫勒拿巨型蠼螋(Labidura herculeana)很可能被包括老鼠、小鼠和蜘蛛在內的各種入侵物種消滅。一種名為Plectostoma sciaphilum 的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在其唯一已知的棲息地被開採石灰石後消失。最後,一種名為Geonemertes rodericana 的無脊椎動物在其印度洋羅德里格斯島上的唯一家園被砍伐後,可能在近 100 年前消失了。
這些滅絕不會是最後一次。紅色名錄的更新還包含許多現在被列為“極度瀕危(推定滅絕)”的物種。這些是幾十年未見的更多物種,但科學家們尚未放棄尋找它們。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大幅增長,不僅是因為世界各地物種面臨的威脅日益增加,還因為人們努力評估世界各地的所有物種。儘管如此,它仍然不是全面的。儘管所有已知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已對其滅絕風險進行了評估,但科學家們尚未確定 56% 的爬行動物、62% 的魚類、94% 的植物、95.5% 的昆蟲和 99.997% 的蘑菇所面臨的風險。總而言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計算出,在地球上估計的 173 萬個物種中,只有 4% 的物種得到了足夠的研究,以瞭解它們的風險和種群的穩定性。
之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圖片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