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士州黑喉雀已滅絕

少數珍稀的黑喉雀仍然存在於鄰近的昆士蘭州,但計劃中的煤礦可能會將它們推向滅絕的邊緣

圖片:蒂姆·倫茨,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澳大利亞的愛鳥人士剛剛收到一些壞訊息。新南威爾士州科學委員會已將南方黑喉雀 (Poephila cincta cincta) 認定為該州可能滅絕的物種。這種微小的、15克重的鳥類自1994年以來就未在新南威爾士州被發現。它們的消失歸咎於棲息地喪失、入侵植物、改變的火災制度、農業、採礦和入侵的兔子等多種因素。

我們尚不需要完全為這種鳥類哀悼,因為它在新南威爾士州以外的地區仍然勉強存在。“該亞種在其分佈範圍的最北端昆士蘭州仍然少量存在,因此並未完全滅絕,”新南威爾士州科學委員會主席馬克·埃爾德里奇報告說,“但它的狀況不佳。”

這可能是一種輕描淡寫。農業已經使昆士蘭州的黑喉雀棲息地減少了至少 80%,而且這種情況還將進一步惡化。根據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論文,計劃在昆士蘭州中部建設的六個煤礦可能會摧毀該鳥類剩餘棲息地的一半。受礦山建設影響的棲息地將包括一些主要的草原,這些草原是這種以地面種子為食的鳥類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希望利用這些珍稀鳥類來阻止礦山的建設,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其他方面來看,北方亞種黑喉雀 (P.c. atropygialis) 似乎狀況良好,目前不被認為處於危險之中。它們甚至可能攜帶一些南方亞種的基因,因為已知這兩個種群過去曾雜交。但這不足以拯救南方黑喉雀免於滅絕,但至少它們的一小部分可能在它們北方的近親體內倖存下來。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