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野生動物貿易監測網路TRAFFIC本週釋出的一份報告,四種亞洲水獺似乎越來越成為非法寵物和毛皮貿易的目標。
該報告重點關注了四種物種:小爪水獺(Aonyx cinereus)、光滑水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毛鼻水獺(Lutra sumatrana)和歐亞水獺(Lutra lutra)。這四種物種在其大多數原產國都受到法律保護。只有毛鼻水獺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物種。其餘物種被認為是近危或易危。
為了這項研究,TRAFFIC收集了自1980年以來共167次查獲的資訊,在此期間影響了近6000只水獺。根據這些資料,過去五年從走私者手中救出的活體動物數量有所增加,每次運輸平均有六隻水獺。研究人員發現,小爪水獺和光滑水獺是寵物貿易的主要來源,被捕獲的動物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他們還發現了“蓬勃發展的線上寵物貿易”的證據,主要透過社交媒體網站進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此同時,海關官員查獲的水獺皮總數也有所增加。然而,每次運輸的皮張數量有所減少,這使得研究人員推測,由於這種非法活動,野生種群可能會減少。
與大多數野生動物販運一樣,他們擔心這個數字可能只是被偷獵和走私的水獺總數的一小部分,因為它只計算了被攔截並正確記錄的貨物。這些數字也未能準確反映毛皮貿易對這四種物種中每一種的影響,因為83%的查獲僅將皮張識別為通用的“水獺”,而不是特定物種。
TRAFFIC表示,實際數字可能高得多的另一個原因是,水獺保護法的執行一直很鬆懈。“過去很少有人努力解決東南亞的水獺非法貿易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對情況的無知以及對‘低調物種’的總體缺乏關注,”TRAFFIC東南亞區域主任克里斯·R·謝潑德在一份宣告中說。“現在是時候讓這群物種得到它們如此迫切需要的保護關注了。”
儘管科學家對這四種亞洲水獺的飲食和其他細節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似乎沒有進行太多最近的研究來研究它們的野生種群。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是歐亞水獺;今年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它們在中國東北的種群數量減少了92%。
TRAFFIC現在呼籲對這個問題進行額外研究,以確定是否應該實施額外的國際貿易限制。他們還希望能夠改進各項國家法律以反映所有水獺物種,並在未來更好地報告水獺查獲情況。其他建議包括調查人獸衝突,這往往會導致動物死亡,並提高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的認識,以幫助在問題變得更糟之前保護水獺。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