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南亞珊瑚礁的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是自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礁死亡事件,甚至可能是科學觀測史上最嚴重的事件,安德魯·貝爾德(Andrew Baird)說,他是詹姆斯庫克大學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成員。
當環境因素對居住在珊瑚礁內的生物造成壓力時,就會發生白化現象,導致它們離開珊瑚礁結構或死亡。珊瑚礁變白或白化後,將無法支援依賴它們獲取食物或棲息地的無數生物多樣性。
珊瑚礁死亡正在影響菲律賓、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水域的珊瑚礁。其中包括珊瑚大三角,這是太平洋上印度尼西亞和索羅門群島之間的一個區域,支援著世界上最大量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因此贏得了海洋“亞馬遜雨林”的綽號。“珊瑚大三角”本身就代表著570萬平方公里的遠洋區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貝爾德在一份準備好的新聞稿中說:“在珊瑚礁死亡區域,自今年5月爆發以來,大約80%的鹿角珊瑚屬(Acropora)珊瑚群以及其他物種的50%的珊瑚群已經死亡。”
這次大規模白化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根據ARC釋出的訊息,“一大片[原文如此]超高溫水域”...幾個月前湧入東印度洋地區,衝擊了珊瑚,導致它們排出為它們提供營養的共生藻。” 異常溫暖的水從海洋表面開始,那裡的溫度在2010年5月達到峰值,比該地區的長期平均水平高出4攝氏度。
貝爾德將珊瑚礁“受熱”歸咎於氣候變化。他說:“我和我的同事們非常有信心,這些連續的海洋變暖事件超出了暖水珊瑚的正常耐受範圍,是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驅動的。” “它們 подчеркивают [強調] 地球已經遭受了氣候變化的沉重打擊——除非我們能迅速減少碳排放,否則這種情況將繼續下去。它們還表明,這不僅僅是溫度升高的問題,它還威脅著數千萬人的生計,並可能威脅到我們地區的穩定,”他補充道。
貝爾德說,受影響的珊瑚群大小可能會縮小50%到90%,這將摧毀依賴它們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
照片:韋島(Pulau Weh)的珊瑚礁——白化事件之前、期間和之後。(a) 2009年4月18日;(b) 2010年5月31日;以及(c) 2010年7月26日
圖片來源:[從左到右]:R. Graham, N. Fadli, Y. Herdiana。由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