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羚羊創造歷史,成為首個從“野外滅絕”升級為“易危”的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包含一個非常罕見的勝利:阿拉伯羚羊(Oryx leucoryx)已從瀕危類別升級為易危。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該物種在幾十年前還處於野外滅絕狀態。最後一頭野生阿拉伯羚羊於1972年被射殺。自那時以來,密集的保護和重新引入工作已將該物種的野生種群增加到1000只。

這是首次有曾被列為“野外滅絕”的物種越過瀕危類別(阿拉伯羚羊自1986年以來一直被列為瀕危類別)直接升級到易危類別。

阿拉伯羚羊曾廣泛分佈於中東地區,但在19世紀和20世紀遭到過度捕獵,以至於僅剩下動物園中的個體。經過圈養繁殖後,1982年在阿曼開始了重新引入工作。1996年至1999年期間短暫的偷獵導致200多隻阿拉伯羚羊死亡,之後該國剩餘的動物被安置在保護圍欄中。該物種後來在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重新引入,並在那裡繁衍良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阿布扎比環境署署長拉贊·哈利法·穆巴拉克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表示:“將阿拉伯羚羊從滅絕邊緣拉回來是一項偉大的壯舉,也是一個真正的保護成功故事,我們希望這一故事能在其他受威脅物種身上多次重演。”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IUCN紅色名錄的資料如何為實地保護行動提供資訊,從而帶來切實和成功的結果。”

IUCN上次評估阿拉伯羚羊是在2008年,當時建議如果其種群數量保持不變或有所增加,則今年將該物種移至易危類別。自那時以來,數量有所增加。

紅色名錄最新更新的其他亮點包括新增19種兩棲動物,其中8種被列為極危,包括來自秘魯的丑角蟾蜍Atelopus patazensis和來自瓜地馬拉的矮鯢Dendrotriton chujorum;首次評估新喀里多尼亞的特有爬行動物,它們受到鎳礦開採和外來物種的威脅;以及對所有248種已知龍蝦物種的評估。許多評估沒有找到關於給定物種的足夠資訊,無法將其置於特定的威脅類別中。因此,它們將被列在紅色名錄中的“資料缺乏”類別下。例如,35%的龍蝦物種被列為資料缺乏,新喀里多尼亞三分之二的爬行動物也是如此。

IUCN全球物種計劃主任簡·斯瑪特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表示:“極其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繼續推進對鮮為人知的物種的調查,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我們就無法確定它們的滅絕風險,因此也無法制定或實施有效的保護行動,從而防止這些物種完全消失。”

圖片:阿拉伯羚羊,David Mallon 攝,由 IUCN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