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 8 種穿山甲因被捕食而瀕臨滅絕

幾天前,越南海關官員突擊搜查了一艘來自獅子山的貨船,查獲了驚人的 1.4 噸乾燥穿山甲鱗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幾天前,越南海關官員突擊搜查了一艘來自獅子山的貨船,查獲了驚人的1.4 噸乾燥穿山甲鱗片。這項令人毛骨悚然的發現來自多達 10,000 只死穿山甲的屍體,這些鱗片狀食蟻獸分佈於非洲和亞洲,因其肉和鱗片據稱的藥用價值而被獵殺至瀕臨滅絕。專家估計,過去十年中,超過一百萬只野生穿山甲被捕獲、殺害和交易,使其成為世界上非法交易最嚴重的物種群體。

幾乎所有這些交易都是非法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禁止大多數穿山甲貿易,但走私者和偷獵者繼續破壞野生種群。穿山甲受到的威脅已經非常嚴重,以至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現在認為所有八種穿山甲都面臨滅絕的威脅。“在 21 世紀,我們真的不應該為了食用而將物種推向滅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穿山甲專家組聯合主席喬納森·貝利今天在新聞稿中表示。“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允許這種非法貿易繼續下去。”

直到本週,維護《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仍將兩種穿山甲列為“瀕危”,六種列為“近危”,兩種列為“最不關心”。截至目前,兩種穿山甲——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馬來穿山甲M. javanica)——現在被列為“極危”。另外兩種——印度穿山甲M. crassicaudata)和菲律賓穿山甲M. culionensis)——現在被認為是“瀕危”。剩下的四種,全部來自非洲,現在被列為“易危”到滅絕。現在越來越多的穿山甲來自非洲,因為亞洲的穿山甲已經被大量捕獲和食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除了新的風險評估外,穿山甲專家組本週還為這八個物種釋出了一項新的保護行動計劃 (pdf)。該計劃名為“擴大穿山甲保護規模”,其中包括監測貿易、測量野生穿山甲種群、更多地瞭解它們的生態、圈養繁殖動物以補償野生種群的損失、找出如何讓獲救動物康復(它們在圈養條件下表現不佳)以及對當地居民進行物種教育以發展區域對動物的支援的計劃。該計劃還探討了如何減少中國和越南對穿山甲肉和鱗片的需求,該計劃稱這是“解決穿山甲數量下降的最重要活動”。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這些物種的關鍵時刻。正如穿山甲專家組另一位聯合主席丹·查倫德去年告訴我的那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而且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

主要照片:一隻南非地穿山甲 (Manis temminckii),由 David Brossard 拍攝。插圖:一隻極危的馬來穿山甲 (M. javanica),在柬埔寨拍攝,由 Wildlife Alliance 提供。兩者均在知識共享許可下使用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