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千年,麋鹿重返野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很少有物種像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大衛神父鹿,那樣瀕臨滅絕卻又倖存下來。幾個世紀以來,這種珍稀的中國動物一直只存在於圈養環境中。現在,在它們從故土消失100多年後,麋鹿正在邁出重返野外的第一步。

過度捕獵導致麋鹿在公元200年左右首次瀕臨滅絕。在那之後的幾個世紀裡,這種鹿只生活在靠近現代北京的皇家獵苑的圍牆內,只有中國皇帝才被允許在那裡狩獵。1894年的一場洪水幾乎淹死了所有的麋鹿,只剩下20到30只。其餘的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射殺並吃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但麋鹿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幾十年前,一位名叫阿爾芒·大衛的法國傳教士將幾隻麋鹿帶到了歐洲,在那裡它們獲得了西方的名字,大衛神父鹿。最後的18只鹿最終到達了英國貝德福德公爵的莊園,在那裡它們再次成為私人獵捕的畜群。

這些鹿在英國繁殖了數十年,直到1985年,第一批麋鹿被送回中國。隨後又送回了更多,麋鹿繼續繁殖。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如今全球數量已超過2000只。

現在,根據《中國日報》報道,其中一些鹿首次過上了“半野生”的生活:“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大約300只麋鹿現在是‘半野生’的,這意味著在嚴酷的冬季它們仍然由工作人員餵養。這些鹿很挑食,只喜歡最嫩的水生植物和草的嫩芽,這意味著寒冷的月份對它們的生存提出了挑戰。”

當然,麋鹿的問題還沒有結束。由於整個種群都由僅有的18只動物繁衍而來,該物種面臨著潛在的危險,即缺乏遺傳多樣性。《中國日報》報道稱,“近親繁殖導致了一系列生殖問題,包括受頻繁的異常和難產影響的低出生率”以及性別比例失衡。

與此同時,麋鹿的潛在棲息地持續萎縮。國家林業局中國全球環境基金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辦公室技術顧問吳浩漢表示,“我們必須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它們引入自然環境。如果棲息地被破壞,它們就只能在圈養環境下生存。”

儘管如此,在經歷了這麼多世紀的逆境求生之後,很高興看到這個物種正在茁壯成長,並朝著迴歸自然邁出步伐。

要了解更多關於大衛神父鹿的資訊,請尋找羅伯特·特威格的優秀著作《滅絕俱樂部》(可惜已絕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