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滅絕”印度壁虎在 135 年後被重新發現

1877 年,一位名叫 R.H. Beddome 的英國陸軍中校兼博物學家在印度奧里薩邦的一塊岩石下發現了一種新的壁虎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877 年,一位名叫 R.H. Beddome 的英國陸軍中校兼博物學家在印度奧里薩邦的一塊岩石下發現了一種新的壁虎物種。那是最後一次有人見到它。直到現在。

在 135 多年後,傑伊布林地壁虎(Geckoella Jeyporensis)被來自印度科學研究所生態科學中心 (CES)、孟買自然歷史學會 (BNHS) 和 維拉諾瓦大學 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重新發現。科學家們於 2008 年開始這項搜尋,作為一項旨在增加關於整個 Geckoella 屬知識庫的工作的一部分。

正如 印度報業托拉斯 報道,CES 博士生伊山·阿加瓦爾透過搜尋已釋出的少量資訊開始了對這種和其他失蹤物種的探索。他和他的研究夥伴沒有太多線索。關於該物種的最初提及說它是在帕廷赫山(有點用詞不當,因為這座“山”實際上海拔近 1300 米)的森林中發現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阿加瓦爾和他的同事沒有 Beddome 壁虎的照片,但他們確實有他在 1877 年發表在《倫敦動物學會學報》上的論文中的描述

體格粗壯。身體覆蓋著大的六邊形或近乎正方形的鱗片,只有大約十八行橫跨,垂直線周圍的一些鱗片尺寸略有減小;腹部的鱗片較小,後部呈圓形,大約三十行橫跨。頭部覆蓋著小的、珠狀的、圓形的鱗片;上唇鱗片十個,最後兩個非常小;下唇鱗片七個,最後一個極小;中間的下唇鱗片大,後部尖,後面有一對大的頦盾;尾下鱗片比腹部的鱗片大。尾巴每側靠近肛門處有兩個結節;瞳孔橢圓形;耳孔近水平。顏色為淺灰色,不規則地佈滿深棕色斑點;頭部有小斑點;頸背有兩個大的月牙形斑點,一個在另一個後面;身體有三個 8 字形斑點,但不相連,以及較小的中間標記;尾巴不規則地佈滿斑點。長度 3.5 英寸;沒有股孔或肛前孔。

有了這些稀少的資訊,該團隊開始在奧里薩邦和鄰近的安得拉邦的高海拔地區進行搜尋。他們沒有抱太大希望,但似乎命運站在他們這邊。他們在兩個省份都發現了這種壁虎。他們的搜尋結果發表在期刊 Hamadryad 上(該期刊沒有線上版)。

BNHS 的合著者 Varad Giri 告訴印度報業托拉斯,重新發現的物種是“最美麗的印度壁虎之一”,它生活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非常特殊的半常綠森林棲息地中。與此同時,這些地區對壁虎來說並非完全安全,因為森林正在迅速被砍伐,為咖啡種植園和其他農業讓路。採礦也對該地區構成威脅,該地區沒有保護措施。

Giri 說,許多像傑伊布林地壁虎這樣的印度物種並非真的消失了。只是訓練有素的生物學家還沒有去尋找它們。“隨著人類物種引發的自然系統發生巨大變化,許多物種的時間不多了。迫切需要訓練有素的生物學家對許多類群進行全國範圍的調查,”他說。

照片:伊山·阿加瓦爾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