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狼將在 8 年內滅絕?

隨著野生種群數量 銳減至僅剩 40 只,圈養繁殖可能是它們生存的最後機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四月對於世界上最稀有的狼來說是動盪不安的一個月。

4 月 21 日,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的生命與科學博物館宣佈,其雌性 紅狼 (Canis rufus) 產下了三隻可愛的小狼崽。 僅有約 220 只紅狼在圈養環境下生存,這些動物分佈在全國 43 個機構中,因此每一次新生都值得慶祝。

但這一次,令人難過的是,並沒有太多值得高興的機會。 僅僅四天後,4 月 25 日,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宣佈,野生紅狼種群數量已 驟降至約 40 只,其中包括僅三對繁殖對。 這與 2013 年約 120 只野生狼的數量相比大幅下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為何會出現如此突然、急劇的下降? 這一切始於 2012 年,當時北卡羅來納州推出了一項新的州規,該規定 允許夜間獵捕郊狼,郊狼通常被認為是害蟲。 這使得比郊狼稍大且已知與其雜交的狼直接暴露在槍口之下。 自該規則生效以來,數十隻紅狼被子彈、私人誘捕者或毒藥意外殺死——在某些情況下,似乎是故意的。 其他紅狼則在被車輛撞擊後死亡,這是它們曾經增長和分散的種群不幸的副作用

目前的數量下降非常嚴重,以至於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的報告警告說,野外僅存的少量狼可能在短短八年內完全消失。 報告稱:“紅狼不具備該物種在野外持續生存所需的足夠數量或多個具有復原力的種群。”

這一訊息標誌著紅狼保護工作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紅狼這個物種此前曾被拯救過一次免於滅絕。 上個世紀,由於農民為保護牲畜而進行了數十年的獵殺,紅狼幾乎消失殆盡。 最後 14 只純種狼被帶入圈養環境,用於 1969 年啟動的繁殖計劃,今天活著的每一隻紅狼都是這些動物的後代。 野外生存的狼全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它們來自最初的種群和 1992 年開始的實驗性重新引入計劃。

現在,這項實驗似乎正在失敗,該物種的希望再次寄託於圈養繁殖計劃。

“我們在圈養種群中所做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生命與科學博物館動物部門主管雪莉·塞繆爾斯說道,該博物館是參與圈養繁殖計劃的機構之一。

這帶來了挑戰。 事實證明,圈養繁殖並非像將雄性和雌性動物放在同一個圍欄中那麼簡單。 它需要更多的計劃——以及相當多的運氣。

圈養生活——與繁殖

塞繆爾斯說,圈養繁殖最重要的部分是遺傳學。

由於創始種群數量如此之少,因此必須確保潛在的繁殖夥伴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不會太近。 “你們一開始的基因庫就非常有限,”她說。

她舉例說,2017 年在博物館產下四隻幼崽的兩隻狼。 北卡羅來納州博物館的空間有限,因此所有六隻狼都被轉移到紐約州更大的狼保護中心,在那裡,這對父母又產下了四隻幼崽。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這 10 只後代是相同的。 圈養種群中大約有 220 只狼,因此這 10 只幼崽在基因上佔了其中的百分之五。”

這 10 只幼崽長大後,需要找到能夠擴大下一代遺傳健康的伴侶。 紅狼物種生存計劃負責維護紅狼譜系簿,並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以確定狼的繁殖要求,在各機構之間調配動物,以維持未來的遺傳多樣性。

其他因素也需要考慮。 其中之一是,年輕的雌性可能會被優先考慮作為潛在的母親。 “生殖研究表明,嘗試繁殖這些年輕的雌性非常重要,”塞繆爾斯說。 “否則,她們在年老時可能不會繁殖。”

除此之外,一些狼擁有更稀有的基因,需要在大種群中儲存下來。 “如果你有一些代表性不足的狼,你會嘗試繁殖它們,找到一個好的配對並不斷嘗試。” 即使這些狼變老了,當物種生存計劃確定每年的配對時,它們仍然可能被優先考慮。

當然,選擇基因與選擇配偶並不相同。 有時,配對的狼就是不配合人類生成的約會演算法。 “從 2009 年到 2016 年的八年裡,我們在博物館裡有一對紅狼繁殖對,但沒有幼崽,”塞繆爾斯說。 這並不意味著那些狼永遠不會成為父母。 一隻雄性狼曾與兩隻雌性狼配對但均未成功,後來從北卡羅來納州轉移到華盛頓州的一個機構,在那裡,它在第二年就與它的新配偶生下了幼崽。

“有些時候只是找到合適的配對,”塞繆爾斯說。

空間:限制性因素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但紅狼繁殖計劃仍在發揮作用。 塞繆爾斯說,每年約有 20% 到 25% 的配對狼會生育,對於如此瀕危的物種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功率。

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 除了遺傳學之外,圈養紅狼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僅僅是缺乏空間。 這些是相當大的食肉動物——比灰狼略小——每隻至少需要約 5,000 平方英尺的空間來活動。 “與它們在野外的體驗相比,動物園、博物館和自然中心的展區天生就比較小,”塞繆爾斯說。 “我們沒有無限的空間。 去年,我們有一個六口之家住在一個為兩隻,也許三隻狼建造的展區裡。”

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沒有地方可以安置幼崽,”她說。 “現在沒有額外的空間。”

現在尤其如此,因為所有在圈養環境中出生的幼崽目前都待在圈養環境中。 幾年前,一些幼崽過去會被放置在野外,以補充實驗種群。 塞繆爾斯說,異地寄養計劃“非常成功,是任何食肉動物的首創”。 不幸的是,重新引入計劃在 2015 年停止,當時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開始重新評估該計劃,這一過程最終導致了上個月的壞訊息報告。

健康與悲劇

即使目前沒有計劃讓圈養出生的狼離開圈養環境,它們仍然像野生動物一樣被管理。 這些機構不進行所謂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即飼養員與動物建立關係,並有效地訓練它們採取行動,以便更輕鬆地進行餵食或健康檢查,例如走到柵欄邊或根據命令張開嘴。 “考慮到釋放的可能性,這不是我們使用的工具,”塞繆爾斯說。

這確實使對狼進行健康檢查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新生幼崽。 在幼崽出生後的第一週,人們密切觀察它們,以確保它們體重增加並且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 “這就像人類嬰兒一樣,”塞繆爾斯說。 “所有器官都在正確的位置嗎?”

無論幼崽出生時多麼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幼崽可能會摔倒並傷到自己,或者沒有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翻身壓到它們。 幼崽的爪子也容易受傷,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周,它們的腳墊非常柔軟,可能會被感染。 事實上,上個月出生的三隻幼崽中有兩隻在出生後的第二天腳上就出現了潰瘍,需要用抗生素軟膏治療。

即使在非繁殖季節,最大的目標也是讓狼保持狼性,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壓力的互動。 “你必須就該怎麼做做出決定,”塞繆爾斯說。 “有利有弊——如果你進去治療動物,你必須擔心對整個家庭的壓力水平的影響。” 她指出,這些動物天生非常害羞,因此任何人出於任何原因進入它們的圍欄都可能造成壓力。 “這是一種持續的平衡,即我們是否參與干預——有時,真的,少即是多。”

不幸的是,紅狼在上個月又經歷了一次動盪。 今年出生的一隻雌性幼崽於 4 月 28 日意外死亡。 她的死因尚不清楚。 博物館在其 Facebook 頁面上寫道:“已經進行了屍檢,結果待定。 雖然這樣的損失令人痛心,但在紅狼幼崽中並不少見。”

博物館現在已經關閉了紅狼展區,不對公眾開放,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家庭可能承受的額外壓力。 剩下的兩隻幼崽看起來狀況良好,最近有人拍到它們依偎在一起,擺出心形姿勢

最終,即使拋開失去幼崽的損失,這次死亡也可能對該計劃造成一定的挫折,因為保持展區開放有助於推動對該物種的支援。 “我們如何讓人們關心紅狼?” 在幼崽不幸去世之前,塞繆爾斯問我。 “他們需要了解紅狼,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看到它們在這裡產下幼崽,這樣人們才會對幼崽感到興奮。 毛茸茸的東西是人們喜歡的。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聯絡、關係和理解。”

重大的責任,不確定的未來

與如此稀有的物種一起工作是什麼感覺?——如果沒有全國各地小團隊的辛勤工作,這個物種早就滅絕了。

“當我想到太遙遠的未來時,我真的會熱淚盈眶,”塞繆爾斯說。 “到目前為止,在我的一生中,我只與大約 40 只不同的紅狼一起工作過。 你知道,現在野外只有 40 只,圈養的也只有 220 只。”

儘管如此,她仍然為她和她的團隊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我們在這裡為它們提供了棲息地,而且它們顯然足夠舒適,可以繁殖後代。 博物館做了一些很棒的事情,而我參與其中。 這真是太棒了。”

她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紅狼的價值,不僅是作為健康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是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國和北卡羅來納州物種。 “這是一種在這裡生活了很長時間的動物,根據我們的法律,更不用說我們的道德責任,它應該向前發展並受到保護,”她說。

與此同時,她不認同經常被重複的批評,即太多的紅狼已經與郊狼雜交,因此這個物種不值得拯救。 “如果你看看科學論文,實際上對於這是一個值得保護的實體這一事實並沒有太多爭議,”她說。

至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對未來的希望是,我們可以儘快讓新的機構加入進來,這樣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容納紅狼,”塞繆爾斯說。 她還希望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能夠“加強他們的工作,做更多的事情來保護和恢復該物種,在圈養和野外都更好地履行他們的職責。”

她補充說,個人也可以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 她鼓勵人們聯絡他們的代表和官員,其中一些人已經提出了旨在終止紅狼重新引入計劃的法案,以“告訴他們保留這些動物非常重要”。

塞繆爾斯還建議人們嘗試親自目睹這些稀有動物,方法是參觀美國各地 43 個飼養和繁殖紅狼的機構中的任何一個,其中大多數都對公眾開放。

現在這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它們,你看到的是很多人都沒見過的東西,”她說。 “如果事情進展不順利,”她補充說,“它們將來可能就不在了。”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18 年 5 月 10 日的 The Revelator 網站。

約翰·R·普拉特是 The Revelator 的編輯。 作為一位屢獲殊榮的環境記者,他的作品曾發表在《大眾科學》、Audubon、Motherboard 和其他眾多雜誌和出版物上。 他的“滅絕倒計時”專欄自 2004 年以來一直持續更新,報道了與 1,000 多種瀕危物種相關的新聞和科學。 約翰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郊外,在那裡他發現自己被動物和漫畫家所包圍。

更多作者:約翰·R·普拉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