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南部紅胸鴴、翠藍短尾鸚鵡和裡馬塔拉葦鶯有什麼共同之處?
不幸的答案是:它們只是在最新的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更新中新列為極危物種的幾種鳥類。 國際鳥盟上個月釋出的更新指出,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是許多物種(尤其是海鳥)數量下降的原因。
總共有 222 種鳥類在全球範圍內被認為是極度瀕危,這使它們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事實上,其中一些物種可能已經消失了:21 個物種多年未見,實際上被列為“極度瀕危,可能已滅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黃胸鵐 (Emberiza aureola) 可能很快就會加入已滅絕物種的行列。 這種曾經被認為是最不受關注的常見亞洲物種,在過去 13 年中經歷了災難性的 80% 的數量下降,現在被列為極度瀕危。 儘管這種色彩鮮豔的鳥類在中國受到法律保護,但仍經常被捕獲並在中國的黑市上作為食物出售。
除了極度瀕危物種名單外,另有 461 種鳥類現在被列為瀕危物種,另有 786 種被認為是易危物種。 全球 13% 的鳥類物種現在被認為受到威脅。
國際鳥盟今年沒有重新評估所有鳥類物種,但確實公佈了其中 238 種鳥類的新資料。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包括
雪鴞 (Bubo scandiacus) 此前被列為最不受關注的物種,現在被認為是易危物種,其威脅包括非法狩獵和氣候變化。
築巢的黑腿三趾鷗 (Rissa tridactyla) 很難餵養雛鳥,因為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奪走了它們的食物,這種情況在其他幾種海鳥物種中也有反映。 例如,海角鰹鳥 (Morus capensis) 不得不跟隨漁船尋找食物,現在依賴於從船上扔掉的廢棄物——本質上是低營養的“垃圾食品”,這降低了新生雛鳥的存活率。
同樣,來自紐西蘭的鸚鵡KEA (Nestor notabilis) 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因為遊客不斷餵養它們不健康的食物,如麵包和薯片。
值得慶幸的是,在所有這些壞訊息中,也有一些亮點。 國際鳥盟發現,有幾十種鳥類現在的狀況比以前好,並且已被降級到較低的威脅類別。 這包括兩種幾維鳥、五種貓頭鷹、三種鸚鵡和許多鶯和鶥。 最值得注意的是卷羽鵜鶘 (Pelecanus crispus),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鳥,已從易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這證明了數十年的保護努力,並證明許多這些瀕危物種的命運仍然可以扭轉。
注: 本文 最初發表於 The Revelator ,於 2018 年 1 月 8 日釋出。 經許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