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4月9日: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工作開始了。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檢查雪況,組裝並測試了我們的地面雷射雷達,並處理了一些遺留的後勤問題(比如確保在飛機到達之前,十桶航空燃料能運到)。
檢查雪況是我最喜歡的活動,作為探險隊的負責人,我被分配了這項任務。我已經做了 30 年的雪坑考察。雪坑是指你在雪中挖的一個洞(如果你接受過我導師的訓練,這個洞必須整齊,牆壁非常垂直,並且有直角),你可以觀察雪層(圖 1)。
這些雪層是冬季事件的層理記錄——風事件、降雪和融化。如果你知道該看什麼,冬天的整個故事都在那裡,但這需要訓練有素的眼睛。雪坑裡的雪層是白色的……線索是細緻而微妙的……不像土壤坑或地質岩層那樣有明亮的顏色對比。儘管如此,經過實踐,任何人都可以學會觀察這些雪層,並瞭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為了幫助解釋雪坑,我們使用各種技巧來描繪和突出雪層。例如,使用刷子,我們拂拭坑面(圖 1)。
這會掃除較弱雪層的物質,使較硬的風成雪板更加突出。另一種方法是反向切割雪坑,讓陽光穿過雪層,這本質上與我們在光桌上看雪層剖面效果相同(圖 2)。刷拭和光照都傾向於突出雪層之間顆粒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是由於雪變質的差異造成的。令人驚訝的是,雪層紋理的形成很少是因為初始降雪的性質。第三種更新的方法來揭示雪層,是使用近紅外相機拍攝坑面,這種相機對由於顆粒大小差異引起的光反射變化非常敏感。不幸的是,這種方法需要後期處理,因此沒有其他方法的即時性。
自然界中有幾十種類型的雪層(不要與雪花混淆,雪花也有很多種):新雪層、最近的雪層、細粒雪層、融化簇、冰層、霰。還有霜晶:地表霜晶和深層霜晶。事實證明,後兩者在北極都很常見,稍後我會解釋原因,但首先要宣告:這種型別的霜晶與另一種型別截然不同,後者更常見於黑幫電影等中。
“霜晶”(hoar)這個詞與“灰白”(hoary)這個詞有關,意思是灰色、古老和受人尊敬的。顯然,霜晶羽毛和老人鬍鬚之間的相似性導致了該詞在冰雪科學中的使用。霜晶羽毛是華麗的,雖然通常是扁平或蕨類狀的,是在寒冷靜止時期在表面上凝結的霜晶(圖 3)。
地表霜晶與霜晶羽毛相似,但它在寒冷、晴朗的夜晚形成於雪蓋表面。深層霜晶同樣華麗,但更具立體感(圖 4),它在整個冬季形成於雪蓋底部(因此稱為“深層”)。
北極雪蓋中深層霜晶的比例如此之高,並且經常形成地表霜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很冷。在冬天,這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不奇怪,即使春天來臨(就像現在一樣),夜晚仍然可能非常寒冷。冷空氣會產生溫度梯度。雪表面可能為 -30°C,而雪底為 -10°C。
熱量從暖處移動到冷處,水分也遵循相同的梯度,因此水分以水分子形式不斷向上移動,從雪下相對溫暖的地面透過多孔的雪蓋,在晶體的下側凝結,導致它們生長(並具有鋒利的邊緣),並從晶粒頂部昇華,使頂部變圓。就地表霜晶而言,在寒冷、晴朗的夜晚,雪表面會因長波輻射而冷卻,並很快成為周圍最冷的表面。
任何從下方向上遷移或從上方向下遷移的水分都會凝結成地表霜晶。這三種類型的晶體都很華麗,具有鋒利的邊緣和輪廓分明的面,因為它們在非常潮溼的環境中生長。生長所需的水分供應不是限制因素:相反,晶體的動力學控制著生長(另一個部落格的好話題)。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三種情況下的美麗晶體。
這些是霜晶……地表霜晶、深層霜晶、霜。雖然它們可以在許多下雪的地方找到,但它們可以在北極地區找到最佳狀態。
北極地區另一種常見的雪層是風成雪板,它也可能非常驚人。在最近一篇客座部落格文章中,我寫了關於暴風雪以及風是如何移動雪的。吹雪的沉積結果是沙丘、風成雪板、雪丘和新月形沙丘。
許多人看到過新月形沙丘,但沒有意識到它是什麼:一個移動的雪或沙丘,其角或翼指向順風方向。今年冬天,當我從阿拉斯加西部飛回來時,我看到一片新月形沙丘(圖 5)從山上移動到一條小溪中。
每個新月形沙丘大約長 10 米。我提到這些是因為今天,當我們在氣象塔卸下網路攝像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很幸運地捕捉到了新月形沙丘穿過視野的畫面(圖 6 電影片段)。
新月形沙丘似乎在雪和風暴結合的早期形成,當時雪很容易被輸送。之後,新月形沙丘的雪會燒結(結合)並穩定下來。然後,如果風力增大,就會形成雪丘,一種美麗的雕刻侵蝕形式的雪(圖 7)。
在雪坑中,雪丘和新月形沙丘都不容易識別。雪坑中最常見的是風成雪板……堅硬、結合良好的雪層……有時結合得非常好,以至於只能用尖頭的鋼鏟挖開(圖 8)。
並非只有我們這些在北極地區思考風成雪板。像這種麝牛(圖 9)和馴鹿這樣的大型動物必須穿過這些堅硬的雪板才能找到食物。
堅硬的風成雪板會使這項工作過於繁重,因此它們非常擅長找到雪板薄或不存在的地方……甚至比北極的冰雪科學家更擅長。但是明天將更多地討論這個過程(稱為撞擊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