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納巴盧山:追隨華萊士的足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先從一根腐朽的木杆開始。這張照片是我的朋友穆斯塔法·阿卜杜勒·拉赫曼(朋友們叫他鮑勃),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的一位進化生物學家在馬來西亞婆羅洲拍攝的。它看起來像一塊普通的舊木頭,但如果你知道這是19世紀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1855年入住的砂拉越國王的平房的最後遺蹟,生物學家的心一定會漏跳一拍。因為華萊士和達爾文一起,是進化生物學的奠基人。他奠定的第一個基礎是一篇題為“關於調節新物種引入的法則”的短文(該論文後來被稱為“砂拉越法則”)。他在婆羅洲(儘管是在國王的另一處平房裡)撰寫了這篇文章,並發表在《自然史年鑑與雜誌》上。

在那篇論文中,華萊士描述了彼此相似的物種通常傾向於在彼此附近出現。他提出,這意味著一個物種起源於另一個物種——換句話說,是進化。僅僅幾年後,華萊士(獨立於達爾文)發現了自然選擇的過程,但在那裡,在那座皇家平房裡,他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自然的影像,其中某種進化過程——而不是神創論——是新物種產生的原因。

透過我們的探險,我們踏入了華萊士的足跡。雖然我們不會在任何豪華的住所裡閒逛,但我們將密切研究婆羅洲的近緣物種——這些物種遵循“砂拉越法則”,並出現在近緣物種的附近。我們所說的進化是指對山頂的適應:在婆羅洲山區的中心地帶,出現了很多“特有”的動植物物種,它們只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出現——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沒有。與此同時,其他與那些山地特有種密切相關的物種在低地分佈更廣。例如,山地蝸牛Everettia corrugata,只能在婆羅洲最高峰基納巴盧山3000米以上的地方找到。另外兩個密切相關的物種是E. consulE. subconsul。它們在婆羅洲北部的低地分佈更廣。問題是山地物種是從低地棲息的物種演變而來,還是反之?這是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那些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華萊士本人再也沒有踏上婆羅洲。在東南亞各地奔波多年後,他於1862年再次登陸英國,在那裡他成為一位相當成功的作家、散文家和科學家。他的書《馬來群島》成為暢銷書,此外他還撰寫了關於進化論、生物地理學、反疫苗主義和唯靈論的書籍(後者令他更理智的朋友達爾文感到悲痛)。他於1913年去世,他逝世一百週年無疑將在明年引起人們的廣泛紀念。

本系列之前的內容

山脈之謎

基納巴盧山:第一次看到山頂

Menno Schilthuizen is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 in the Netherlands and a professor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at Leiden University. He is co-founder of Taxon Expeditions, which takes non-scientists on field expeditions to discover new species. Follow him on Twitter @schilthuizen

More by Menno Schilthuiz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