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基皮亞高原:我已抵達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好了,我已成功抵達肯亞,似乎已經克服了時差,並且對接下來的實地考察感到興奮。在內羅畢花了幾天時間開會和跑腿後,我正前往我在萊基皮亞區的野外考察地點。萊基皮亞從其地質和景觀到其廣闊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真正是肯亞的瑰寶之一。

為了給您一些生態背景,我將向您介紹當地環境的幾個方面,希望這有助於您在閱讀我以後的帖子中關於我研究活動的描述時,豐富您對情況的瞭解。

萊基皮亞高原的海拔高度在 1,700 至 2,550 米之間(平均約 2,010 米;Kareri 2009 年),充當肯亞山底部和東非大裂谷邊緣之間的一種橋樑。那裡的氣候相對溫和,特別是考慮到它距離赤道只有一小時的車程:現在白天的最高氣溫在 80 華氏度左右,夜間的最低氣溫在 40 華氏度左右。該地區的土地主要由非常古老的變質岩構成,稱為片麻岩,其中一些是由前寒武紀沉積物形成的(Kareri 2009 年)。在這些片麻岩層之上是較年輕的玄武岩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是由古代熔岩流形成的。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地質層構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景觀。在我的主要基地——姆帕拉研究保護區 (MRC) 附近,最突出的景觀特徵之一是穆肯亞,這是一片高聳的片麻岩露頭,由於無數個世紀的風沙橫掃高原,逐漸颳去玄武岩,從而顯露出古老的岩層。

兩條主要的河流流經萊基皮亞,分別是納羅克河和埃瓦索恩吉羅河(有時拼寫為“尼羅”)。它們都從附近的阿伯德爾山脈流下,並且是萊基皮亞牧場和野生動物的主要水源。幾年前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乾旱,當時埃瓦索恩吉羅河真的乾涸了,這一點在美國宇航局衛星拍攝的令人不安的影像中可見一斑,這表明了這一點。

MRC 周圍的景觀主要為金合歡林地。與某些非洲稀樹草原(包括萊基皮亞其他地方)發現的開闊草地不同,這裡有許多灌木和金合歡樹,它們形成了相當多的帶刺覆蓋物。在旱季,景觀可能顯得相對休眠和棕色,但在季節性降雨來臨後,幾乎立即會變成一片翠綠。

傳統上,萊基皮亞每年經歷兩次雨季:從 3 月到 5 月的“長雨季”和 11 月左右的“短雨季”。然而,近年來,這些模式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進展,季節性模式會受到更多破壞(Solomon 等,2007 年)。預計這將導致更加頻繁和強烈的乾旱事件,這引起了保護生物學家和當地居民的高度關注。

面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情況,有很多東西岌岌可危。在肯亞,只有馬賽馬拉的生物多樣性可以與萊基皮亞相媲美。正如我在我的介紹性帖子中提到的,高原是諸如細紋斑馬Equus grevyi)和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等物種重要繁殖種群的家園。細紋斑馬僅存在於肯亞北部和衣索比亞的孤立地區,而該物種剩餘的 2,500 只野生個體中,近一半生活在萊基皮亞。同樣,萊基皮亞是肯亞 49% 的瀕危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和 70% 的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的家園。萊基皮亞的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擁有剩餘的六到七隻個體中的四隻北部白犀牛亞種(C. s. cottoni),以及唯一的潛在繁殖對,儘管它們的有效種群僅為 1.71,因為現存個體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非常密切(Emslie 2011 年)。

萊基皮亞還棲息著網紋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us reticulata),這是這種雄偉物種中受威脅最嚴重的形態。這些溫順巨人的剩餘種群僅限於肯亞北部以及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部分地區。同樣,傑克遜狷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lelwel)完全是萊基皮亞的特有物種,目前正面臨著急劇的種群數量下降。這種情況造成了一個難題:人們認為狷羚正遭受獅子的捕食,從而使該物種的生存面臨巨大風險,但保護生物學家也必須盡力保護獅子種群,因為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在非洲大部分地區正面臨著急劇的種群數量下降。這就是保護生物學面臨的挑戰,在保護生物學中,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很少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萊基皮亞的生物多樣性之所以引人注目,還有另一個原因:該地區的大部分土地由私人所有,主要是養牛場,並未被劃為官方國家公園。這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例子,說明如何最佳化野生動物管理措施,以保護甚至增強關鍵物種的種群數量,同時還允許當地人民繼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並以此為生。為當地人民找到可持續的保護解決方案是某些物種的唯一希望,這些物種無法在公園邊界內得到充分的保護。例如,僅有 0.5% 的剩餘細紋斑馬生活在官方保護區內(Moehlmon 等,2008 年)。顯然,尋求在私人土地上保護它們的方法將是它們生存的關鍵。

所以,這就是我將要工作地區的旋風之旅。我強烈建議您在萊基皮亞野生動物論壇的網站上閱讀更多關於萊基皮亞野生動物和保護工作的文章。我期待著在我在高原上進行研究時向您更新進展!

參考文獻

Emslie, R. 2011. Ceratotherium simum ssp. cottoni. In: IUCN 2012.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第 2012.2 版。www.iucnredlist.org>。

Kareri, R. W. 2009. “肯亞地理的一些方面”。線上:http://international.iupui.edu/kenya/resources/Geography-of-Kenya.pdf

Moehlmon, P. D., D. I. Rubenstein & F. Kebede. 2008. Equus grevyi. In: IUCN 2012.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第 2012.2 版。www.iucnredlist.org>。

Solomon, S.、D. Qin、M. Manning、Z. Chen、M. Marquis、K. B. Averyt 等人。2007 年。2007 年氣候變化:物理科學基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貢獻,英國劍橋。

圖片:作者版權所有。

本系列之前的文章

萊基皮亞高原:肯亞的中型捕食者

Anne-Marie Hodg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her doctoral degree at the University of Wyoming. She graduated from Auburn University in 2009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Zoology, including a concentration in Conservation/Biodiversity and a minor in Anthropology. During her years at Auburn, Anne-Marie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Alabama's first chapter of the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She completed her a Master of Science in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Wilmington in 2012, and has participated in field research trips in the southwestern U.S., Mexico, Belize, Ecuador, and Kenya. When she is not chasing carnivores at the equator, Anne-Marie blogs at Endless Forms on the Nature Network and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Ecology.com.

More by Anne-Marie Hod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