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的呼喚:印度尼西亞探險之旅

本週我將離開洛杉磯的喧囂和陽光,前往印度尼西亞的雨林,在那裡我將居住18個月。我這次長期旅行的目的是為我的博士論文收集資料,研究猩猩。我很高興撰寫這篇探險部落格,希望它能讓各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週我將離開洛杉磯的喧囂和陽光,前往印度尼西亞的雨林,在那裡我將居住18個月。我這次長期旅行的目的是為我的博士論文收集資料,研究猩猩。我很高興撰寫這篇探險部落格,希望它能讓各位深入瞭解我作為一名(非常資淺的)野外靈長類動物學家的生活,研究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猿類,並分享我在令人困惑和矛盾,但最終令人難以置信的印度尼西亞工作的所思所感。

我的研究重點是猩猩長嘯在異性關係中的作用。長嘯是一種響亮的長距離發聲(根據天氣條件和地形,傳播距離可達一公里),通常由成年雄性發出,它們利用其肥厚的臉頰墊和喉囊,像擴音器一樣放大和引導叫聲。這些傢伙體型龐大,體重可達115公斤,所以看到一個個體將自己拉到高高的樹枝上,然後在持續數分鐘的、劇烈的樹枝搖晃甚至推倒樹木的展示中發出叫聲,是我見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

雖然研究一種特定的發聲聽起來非常狹隘,但由於成年猩猩很少彼此接觸,卻維持著社會和生殖關係,因此長嘯可能在猩猩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的目標是確定長嘯的功能及其社會生態相關性,從而更細緻地瞭解不同種群中猩猩的社會結構和交配策略。此外,我收集的資料和我正在使用的新穎方法(包括一系列我非常期待嘗試的不同技術)也將很容易應用於更廣泛的問題和未來在進化生物學、人類學、保護生物學甚至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弄清動物交流的功能或目的是很困難的。我們不能直接問它們在“說什麼”。因此,我計劃透過兩種方式來解決我的問題。首先,透過聲學分析,以及一系列形態學和生理學測量,我將確定雄性的叫聲中編碼了哪些資訊——它們是否反映了優勢、體型、年齡、激素水平或個體身份,還是特定於情境?其次,透過回放實驗、生理學測量和焦點追蹤(基本上,我跟蹤一隻動物,並從它醒來到築巢睡覺,每兩分鐘記錄一次它的行為,然後重複,直到我無法忍受為止!),我將確定雌性如何使用這些資訊,以及它們的行為如何取決於它們的生殖狀態以及“呼叫”雄性的特徵。獲取這些資訊將是一項挑戰,在未來的帖子中,我將更詳細地介紹我將使用的不同裝置和方法。

猩猩和人類一樣,行為非常靈活,根據它們居住的棲息地和特定種群的人口統計特徵,維持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和交配系統。因此,我的研究將比較三個不同的地點,每個地點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猩猩種群。在最初的六個月裡,我將與蘇門答臘猩猩保護專案(SOCP)合作,該專案位於古農列user國家公園的新錫昆杜監測站。我非常興奮能夠研究蘇門答臘猩猩(Pongo abelii),因為它們通常被認為與婆羅洲猩猩具有非常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生殖策略,而且這是我第一次在這個島上工作。我還被(蘇門答臘的研究人員)告知,它們“更漂亮”。(我還需要被說服。)

我的第二個地點將是位於中加里曼丹(婆羅洲)的沙邦高森林,在那裡我將與猩猩熱帶泥炭地專案合作。沙邦高是我在2010年完成碩士學位研究的地方,也是我第一次研究野生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 wurmbii)。正如OuTrop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棲息地是泥炭沼澤,這意味著原始雨林樹木生長在10到15米厚的泥炭層(部分腐爛和積水的植物材料)上,這保證了我大部分時間都會全身溼透!然而,儘管是沼澤,但森林也是剩餘猩猩數量最多的地方(估計約6,900只),使其成為研究的絕佳選擇。最後,我將在東加里曼丹的庫泰國家公園的Prevab營地結束。這個地點包含最少被研究的猩猩亞種(Pongo pygmaeus morio;儘管如此,請參閱庫泰猩猩專案),我希望,根據我在2012年進行的試點研究,當我的研究進行時,應該會有一些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鑑於猩猩6到9年的漫長生育間隔,這實屬罕見。

所有猩猩研究地點的一個共同點是人類活動的高度干擾。我的兩個地點是以前的伐木特許權區,第三個地點(也經過廣泛的伐木)靠近世界第二大煤礦桑加塔煤礦。在與猩猩一起工作時,這種人為破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希望透過行為研究、巢穴調查、物候取樣和我將嘗試的新穎監測方法,我可以幫助研究這種極度瀕危動物如何應對廣泛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從而幫助指導未來的保護工作。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保護婆羅洲雨林最關鍵的方面是能力建設。為此,與兩個出色的非政府組織(SCOP和OuTrop)合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將我的研究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如國家公園工作人員、我在印度尼西亞的合作大學和當地人民)相結合。我的工作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是與印度尼西亞實地助理和學生一起工作並培訓他們,我期待著向您介紹這些了不起的人,他們將在未來一年半的時間裡成為我的朋友和同事。

現在,長期搬遷的前景似乎有點令人生畏。我確信未來的18個月將是政府官僚主義、100%的溼度、清晨、長途跋涉、思鄉、熱帶疾病、巨型昆蟲、裝置損壞,當然還有“行為不端”的動物的模糊景象(我不得不將這份清單縮減一半!)。但最終,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去,為了那些了不起的人、令人難以置信的食物和多元文化(包括我遇到的最有趣的語言之一:印尼語)。但最重要的是我喜歡什麼,並想與您分享的是“野外生活”的興奮——整天與最令人驚歎、聰明和有趣的動物在一起,然後在晚上回到營地,與實地助理和其他研究人員在一起,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最美麗的叢林中。沒有什麼能比得上我早上 5 點走進森林時的感覺。我想要更多的睡眠,我的靴子很痛,我的衣服可能永遠不會乾淨了,然後長臂猿開始在薄霧中歌唱。

這將是令人驚歎的 18 個月,我迫不及待地想與您分享。

James Askew is a PhD candidate in Integrative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Jane Goodall Research Center.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orangutan behavior, specifically the "long call" and its role in social and reproductive relationships. Over the next 18 months he will be runn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populations at sites in Borneo and Sumatra. His advisors are Drs. Craig Stanford and Roberto A. Delgado, Jr. James discovered an interest in apes after visiting the mountain gorillas of Rwanda while backpacking in Africa as an undergraduate in Marine Biology and Coastal E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Plymouth. As a result, he completed a Masters in Animal Behavior at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where he first studied orangutan vocal communication for his thesis. When not sweating in the field, James lives in Hollywood with his girlfriend and their overweight cat Mabel. He enjoys reading, filmmaking and playing/watching soccer (especially Arsenal). This research wouldn't be possible without fund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ornsife College of Letters, Arts, and Sciences, the Foster Endowment, and Sigma Xi Grants in Aid of Research. Nor would it be possible without James' collaborator NGOs: the Sumatran Orangutan Conservation Project, the Orangutan Tropical Peatland Project and the Kutai Orangutan Project. All are fantastic organizations working to conserve Indonesia's rainforests!

More by James Ask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