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奇異文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前幾天,我正在尋找一部可以即時流媒體觀看的電影,其中有喬希·科恩布魯斯*,然後我偶然發現了《奇異文化》。《奇異文化》是一部關於藝術家兼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藝術史教授史蒂夫·庫爾茨在2004年妻子霍普去世後,因生物恐怖主義、郵件欺詐和電匯欺詐罪名被捕的紀錄片。

《奇異文化》於2007年上映時,針對史蒂夫·庫爾茨(以及匹茲堡大學遺傳學教授羅伯特·費雷爾)的法律訴訟仍在進行中,因此這部紀錄片使用演員來演繹案件中庫爾茨在律師建議下無法談論的事件,以及通常的新聞片段和案件中能夠自由交談的人的採訪。它還借鑑了蒂莫西·斯托克撰寫、沃倫·海斯繪製的關於該案件的生動圖文小說(題為《嫌疑文化》)。

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問題是一位藝術家是如何發現自己成為聯邦政府指控的生物恐怖主義目標的。我應該提到,我看完《放射性童子軍》後不久就觀看了《奇異文化》,這無疑影響了我的思考。如果《放射性童子軍》是一個關於科學風險被輕視的故事,那麼《奇異文化》在我看來則是一個關於科學風險被嚴重誇大的故事。至少,我認為這裡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即為什麼這兩個案例引發瞭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04年,作為批判藝術合奏的一部分,史蒂夫和霍普·庫爾茨正在為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製作一個關於轉基因農業的藝術裝置。該裝置的性質是演示(並讓博物館參觀者參與)用於從各種食品中分離遺傳資訊並識別轉基因生物的科學技術。該裝置的更大目標是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並促使觀眾更深入地思考農業綜合企業做出的科學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可能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無論人們是否認為批判藝術合奏提出了關於轉基因生物的合理擔憂,或者忽視了這種生物技術用途的潛在益處**,努力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甚至親身參與——科學技術,我發現這種努力非常吸引人。事實上,史蒂夫和霍普·庫爾茨與在職生物學家積極合作,以便他們能夠掌握相關的科學技術,並在組裝裝置時適當地使用它們。他們的準備工作包括他們在家裡使用培養皿和市售培養箱以及良性細菌進行的工作。

然而,這就是史蒂夫·庫爾茨問題的開始。2004年5月的一個晚上,霍普·庫爾茨在睡夢中因心力衰竭去世。史蒂夫·庫爾茨撥打了911。布法羅第一批響應人員在接到電話後看到了培養皿,嚇壞了,並通知了聯邦調查局。突然,庫爾茨的家擠滿了聯邦特工,尋找生物恐怖活動證據,史蒂夫·庫爾茨被捕。

觀看《奇異文化》時,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思考當局為何對他們在庫爾茨家中發現的東西做出如此警惕的反應。我對當時新聞報道的回憶是,當局懷疑培養皿中生長的東西可能殺死了霍普·庫爾茨,但目前的跡象表明她的死因是先天性心臟缺陷。第一批響應人員應該對危險保持警惕,但他們也應該認識到,空間和時間上的巧合與因果關係不同。霍普·庫爾茨的去世發生在911襲擊事件發生不到三年後,以及緊隨其後的炭疽襲擊事件,這可能加劇了人們對生物製劑在懂得如何使用它們的人手中所具有的破壞潛力的焦慮。不過,我想知道,這種反應是否不僅僅是911事件後的過度警惕,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對微觀層面生物材料的恐懼。如果你可以在培養皿中培養它,這種反應似乎在說,那一定是某種非常危險的東西。(我很慶幸這些第一批響應人員沒有偶然發現我冰箱後面被遺忘的剩菜,並因此將我判定為生物恐怖主義嫌疑人。)

比第一批響應人員的行為更令人困惑的是搜查庫爾茨住宅的聯邦特工的行為。雖然他們提出了史蒂夫·庫爾茨正在製造生物武器的可能性,但他們最終卻把這個地方弄得一團糟,到處都是裝滿據稱具有生物危害性物質的袋子(以及特工在漫長的調查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如果政府的首要關切是保護社群免受有害生物材料的侵害,那麼將東西留在這個狀態將是令人費解的,這表明調查小組可能更感興趣的是展示政府的力量。

《奇異文化》提出了一個問題,但沒有回答,即政府為何會比一個旨在引發人們對轉基因生物擔憂的藝術團體更警惕廣泛應用於農業的生物技術。它表明,科學理解和準確的風險評估不僅是廣大公眾的問題,也是受託保護公眾安全的人員的問題。它還表明,如果政府的預設反應是過度反應,或假定公眾無權親身接觸科學,那麼公眾就不是很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一項裁決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援對史蒂夫·庫爾茨的指控,司法部拒絕就此裁決提出上訴。您可以閱讀批判藝術合奏辯護基金在史蒂夫·庫爾茨法律戰結束後釋出的新聞稿

_____

*是的,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需求。人有時候就是這樣。

**關於轉基因生物的問題,如果您還沒有閱讀克里斯蒂·威爾科克斯的文章(這裡這裡這裡),您真的應該讀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