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忍受香甜玉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挑食者是怎麼回事?

她僅僅是任性嗎,選擇餐桌作為戰場來爭取她的自主權?或者,那些香甜玉米和水果杯的供應商所解釋為任性的行為,實際上是否根植於挑食者無法控制的因素?如果是後者,挑食者是否註定要一生挑食,還是可以找到幫助?

這些是《忍受香甜玉米:挑食者探尋我們為何討厭我們討厭的食物》一書的核心問題。本書作者Stephanie V. W. Lucianovic經歷了挑食的童年,與成年後持續存在的挑食作鬥爭,進入烹飪學校,成為乳酪商和美食作家,然後開始探尋挑食原因的旅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她的書試圖闡明挑食者的起源故事。是他們的味蕾嗎?如果是,是由於味蕾的數量還是它們的敏感度,是驅動其檢測能力的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對其運作的影響?是他們敏銳的嗅覺引發了挑食嗎?過度的作嘔反射?他們“情緒化”的胃?還是因為他們小時候是被餵養他們的人撫養長大的方式?挑食者的挑食行為是否有充分的進化原因?當殭屍末日使我們的食物供應在各個方面變得不那麼安全時,這種挑食行為會再次具有適應性嗎?

此外,Lucianovic還探究了挑食者可能的命運。挑食者註定會產生更多的挑食者嗎?挑食者能與在飲食方面明顯不那麼挑剔的人類找到持久的愛情嗎?挑食者能克服他們的挑食嗎?(劇透:這裡最後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的!”)

這本書的樂趣之一在於Lucianovic的敘述如何沿著科學問題的道路展開,這些科學問題是由於她與難吃食物以及試圖喂她吃這些食物的人們之間令人不安的關係而促使她提出的。Lucianovic帶領我們這些非科學家踏上科學之旅,去更好地理解她日常生活中對她來說重要的事情的特徵——這些特徵可能對那些自己是挑食者或生活中有關心挑食者的人的讀者也很重要。畢竟,你得吃飯。

《忍受香甜玉米》探討了人們喜歡的食物、人們討厭的食物以及可能使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挑食的各種特徵背後的廣泛科學知識,但它從來不像是科學書籍。的確,Lucianovic坦誠地表達了科學文獻對於試圖找到答案的門外漢的有用性(和侷限性)

當你在尋找非常具體的資訊時,翻閱科學論文就像剖開俄羅斯套娃一樣。第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主張,並給出恰到好處的資訊,讓你感到好奇但又無用,除非你查閱該主張背後的原始文章。原始文章引出另一個主張,因此需要查閱另一篇原始文章,如此往復,直到你最終到達最小的套娃,希望所有的答案都能在那裡找到,因為最小的套娃無法開啟。(31)

值得慶幸的是,文獻只是Lucianovic旅程中的一個資訊來源。除此之外,她還參與了各種各樣的測試條、問卷調查、基因分型,以及對研究我們如何品嚐食物以及我們為什麼對食物做出如此反應的各個方面的科學家的採訪。她甚至在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嘗試了一些相關的實驗室技術。

她的發現是,對於為什麼有些人更挑食而另一些人則不挑食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科學答案。相反,似乎存在許多不同型別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她還發現了我們可用的科學工具在識別挑食背後潛在的因果因素或可靠地區分挑食者和不那麼挑食者方面的一些侷限性。然而,在描述味覺測試的缺點、問卷調查的不精確性、可能(或可能不)在使桃子成為令人厭惡的食物中起作用的眾多因素時,Lucianovic設法傳達了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以更好地理解挑食者,而不是對科學尚未確定最終答案的沮喪。

除了科學之旅之外,《忍受香甜玉米》還融入了許多其他線索,包括童年時期應對挑食的個人回憶——以及成年後努力不成為一個不方便的寄宿客,對其他挑食者關於他們自己食物經歷的採訪,關於育兒策略如何可能根深蒂固或消除挑食的思考,對飲食偏好在人際關係中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協商(或不可協商)的考慮,以及克服自身挑食的實用策略——以及在餐廳和朋友餐桌的世界中,帶著持續存在的挑食因素前進。這些其他的線索,以及Lucianovic將它們與科學問題和答案無縫銜接(且常常是幽默)的方式,使《忍受香甜玉米》成為一本完美的科普書籍,適合那些認為自己不想讀科普書籍的讀者。

此外,書中還包含食譜。我的孩子們肯定不是世界上最挑食的人,但他們對幾種臭名昭著的蔬菜有強烈的看法。然而,當按照《忍受香甜玉米》中包含的食譜烹製時,這些蔬菜非常美味,我的孩子們想要第二份和第三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