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平臺,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立場。
你可能聽說過一句話: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和狗狗玩耍吧。“好啊!”你想。“我這就去!” 畢竟,狗狗們可以玩到天昏地暗。狗狗也會和人玩,但這並非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有沒有遇到過想和狗狗玩,卻怎麼也玩不起來的情況? “這狗真不會玩,”你可能會想。“真沒勁。”
別急著責怪狗狗。最新的研究表明,可能“不會好好玩”的人是你。最初,我認為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大,頂多影響特定的人狗組合。但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狗狗是否願意與人玩耍,可能會對狗狗的一生造成重大影響。
我有點超前了。讓我們從頭開始。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將幫助我們繼續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科學發現和創新思想的深度報道。
2001年,動物福利與行為研究員 Nicola Rooney (現任職於布里斯托大學) 對人狗玩耍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她和她的同事想了解,狗狗是否會對人類發出的玩耍訊號做出回應。在研究中,志願者在自己家中與狗狗玩耍了 5 分鐘,整個過程被錄影記錄下來。研究人員要求狗主人“像平時一樣”與狗狗玩耍,但關鍵在於:他們不能使用任何物品或玩具。
在玩耍環節結束後,研究人員觀看了錄影,記錄了主人用來發起或維持玩耍的各種行為。他們識別出 35 種常見的玩耍訊號,包括拍打地板、鼓掌、推搡、擊打或輕拍狗狗,當然還有玩耍鞠躬。人們還會對狗狗吹氣、朝它們吠叫、抓住它們的爪子。還有我最喜歡的“手蜘蛛”—— “人移動手或手指,模擬昆蟲或其他生物的動作”—— 誰又能忘記呢?
識別人們的玩耍行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目標是理解這些訊號的作用效果:人類的玩耍訊號是否能引導狗狗與主人互動玩耍?更具體地說,常用的訊號是否比不常用的訊號更能有效引發狗狗的玩耍行為?
在揭曉結果之前,我想請大家先思考一下,當狗狗和你一起玩耍時,你是什麼感覺? “太棒了!” 這絕對是唯一答案。當你和狗狗心意相通,進行著雙向、互動的玩耍時,那種感覺簡直棒極了。我記得有隻狗狗,初次見面時對我有些戒備。我走進它所在的房間,它會偷偷瞥我一眼,然後溜走。哎呦,真讓人受傷。但慢慢地,我試著不去打擾它,讓它聞聞我,還在地上放些零食,這些方法漸漸奏效了。狗狗溜走的情況減少了,有一天,我們一起坐在地板上,它竟然對我做出了玩耍鞠躬的動作!是完整的玩耍鞠躬!簡直太令人興奮了! 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我接下來該怎麼做? 怎樣才能更好地回應它的玩耍邀請呢?很多玩耍行為都包含肢體接觸,但我們之間的關係顯然還沒到可以隨意觸控的程度。 看來我真是想太多了。
我猜我當時也用玩耍鞠躬回應了它,也就是那種“姿勢類似於狗狗的玩耍鞠躬,手掌和膝蓋著地,身體前部降低,手臂向前伸展”的動作。 也可能只是個“簡化版”的玩耍鞠躬,我只是把手放在大腿上。 我不想動作太大或太突然。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當時肯定面帶微笑,做出一副想玩耍的表情。 後來,當我們進入“肢體接觸也很棒”的階段後,我記得有一次,我用頭輕輕撞了撞它的身體側面,來回應它的玩耍鞠躬。 我當時心裡想:“不知道這招管不管用,但試試總沒錯。”
現在,我和它已經進入了可以愉快玩耍的階段,回過頭看那些無法一起玩耍的日子,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段時間裡,總是瀰漫著一種忐忑不安的氣氛,我們都在小心翼翼地摸索著適合彼此的玩耍方式,也意識到我主動發出的玩耍邀請,不一定會被它接受。 我渴望關係能有所進展,但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讓一切倒退回原點。
我的擔憂果然不無道理。在 35 種最常見的玩耍訊號中,Rooney 和同事們發現,某種訊號的常用程度,和它“成功發起或維持玩耍的機率”並沒有關聯。 比如,“拍打地板”是最常用的訊號,但只有 38% 的情況下狗狗會回應並開始玩耍。 看來“拍打地板”這個動作,在發起或促進與狗狗玩耍方面,效果並不理想。 真是令人沮喪。 其他一些不太成功,但人們又經常使用的玩耍行為還包括: 抓住狗狗的頸背和拍手。 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些行為竟然完全無法引發狗狗的玩耍興趣! 比如抱起狗狗親吻,以及跺腳。 這些被人類視為“玩耍”的行為,實際上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然,也並非完全沒有希望! 有一些行為在引發狗狗玩耍方面非常有效。 Rooney 和同事們發現,“追逐和跑開”以及“向前猛撲”這兩種訊號,幾乎 100% 都能成功引發狗狗的玩耍行為! “向上示意”(輕拍胸口,示意狗狗跳起來)、抓住或握住狗狗的爪子,當然還有玩耍鞠躬,也都是能有效引發玩耍的訊號。
研究人員的結論略顯無奈: “我們認為,人類在與狗狗玩耍時,經常使用無效的玩耍訊號。” 與其責怪狗狗“不配合玩耍”,人們不如反思自己的行為,評估其效果,並認識到某些玩耍訊號確實比其他訊號更能有效激發狗狗的玩耍興趣。
快給我帶來一隻愛玩耍的狗狗吧!
有時,當我們沒有得到期望的玩耍互動時,即使是潛意識裡,我們也會歸咎於狗狗。 要探究這種現象,可以從觀察收容所狗狗的玩耍行為,是否會影響它們的被領養機率入手。 佛羅里達大學 犬類認知與行為實驗室 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犬類科學合作實驗室 的 Alexandra Protopopova 及其同事發現,當潛在領養人將收容所的狗狗帶出來進行一對一互動時,只有兩個行為變數能預測狗狗是否會被領養: 1) 靠近領養人躺下; 2) 對領養人發出的玩耍邀請做出回應。
你沒聽錯:在狗狗初次與人見面時可能表現出的所有行為中,只有兩件事與它們是否會被領養有關: 靠近人類躺下的狗狗,被領養的機率大約高出 14 倍; 而對人類的玩耍邀請無動於衷的狗狗,則不太可能被領養。
總而言之,這兩項研究為收容所的狗狗描繪了一幅令人擔憂的圖景: 人們並不總是懂得使用有效的玩耍訊號,但卻不太可能領養那些對他們的玩耍邀請沒有反應的狗狗。 結果是誰都沒有從中獲益。
每當想到收容所裡的狗狗們,要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一對一面試”時,我真誠地希望潛在領養人能夠對它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狗狗是否願意和剛認識的陌生人玩耍,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簡直數不勝數。 更何況,收容所的環境通常是既陌生又混亂的(這又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以後有機會再深入探討)。 請放慢節奏,降低期望值。 對於收容所的狗狗來說,初次見面就像一場“快速約會”,至關重要。 反思自己的玩耍方式,和審視狗狗的行為一樣重要。
-----
關注以上提到的研究人員的工作:Alexandra (Sasha) Protopopova (Twitter)、Clive Wynne (Twitter) 和 John Bradshaw (Twitter)。
參考文獻和推薦閱讀
Protopopova A. & Wynne C.D.L. (2014). 收容所的領養者-狗狗互動:領養的行為和情境預測因素,《應用動物行為科學》,157, 109-116。DOI: http://dx.doi.org/10.1016/j.applanim.2014.04.007
Rooney N.J., Bradshaw, J.W.S. & Robinson, I.H. (2001). 狗狗會對人類發出的玩耍訊號做出反應嗎?,《動物行為學》,61 (4) 715-722。DOI: http://dx.doi.org/10.1006/anbe.2000.1661
Todd, Z. (2014). 收養收容所的狗狗:菲多應該躺下還是玩耍? 伴侶動物心理學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