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狄龍·馬什拍攝的群居織巢鳥巢穴,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拍攝,精美地展現了傳統自然——野生動物的領域——與人類文明的重疊。 那些看似懸掛在電線杆頂部和側面的乾草捆,是數百隻鳴禽的家園,它們共同建造和維護著它們巨大的巢穴。
雖然人類和野生景觀的融合令人印象深刻,但也許這裡更大的奇特之處在於巢穴本身。為什麼鳥類會選擇住在巢穴綜合體裡呢?
這些巢穴不僅僅是群居織巢鳥(Philetairus socius)的公寓大樓:它們容納著多代鳥類,它們共同努力撫養幼鳥。雖然大多數鳴禽在不到一歲時就繁殖,但群居織巢鳥很少在兩歲之前繁殖。相反,這些年輕的鳥類透過收集食物和維護巢穴柔軟的內部隔間以及外部的樹枝和草,幫助撫養其他雛鳥——它們的兄弟姐妹以及無關的雛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什麼這些年輕的鳥會決定在家幫忙,而不是養育自己的家庭?部分答案在於它們的生活史。非洲南部的沙漠炎熱乾燥,當然,但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環境。鳥類不必遷徙或勇敢面對嚴重的季節變化。它們一生中最危險的時期是它們在巢穴中作為雛鳥的時候:大約70%的幼年群居織巢鳥被蛇殺死並吃掉。
一旦它們長大,它們可以活很長時間(長達10年!),並且大多能年復一年地生存下來。長壽意味著有大量時間繁殖,一旦它們開始繁殖,這就是它們所做的一切。大多數群居織巢鳥夫婦每年至少產卵2-6枚4次(最多9次),並花費大量時間撫養這些雛鳥。
然而,雖然它們棲息地的條件相當穩定,但群居織巢鳥仍然難以找到食物。它們主要吃昆蟲和種子,這些食物的豐富程度取決於沙漠中的降雨量——所以不是很豐富。來自開普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想測試食物供應是否會影響群居織巢鳥首次繁殖的兩年延遲。當他們每天散播鳥食以增加食物供應並降低覓食風險時,更多首次繁殖的鳥類在僅僅一歲時就提前繁殖,而更少的鳥類留下來幫助照料巢穴。
從進化角度來說,這是有道理的:一個長壽的物種會透過等到它們有優先獲取食物來餵養雛鳥時,產生更多的後代,而不是在周圍沒有足夠食物時冒著生命危險試圖撫養雛鳥。並且,當它們等待輪到它們獲取食物時,它們不妨幫助照料巢穴並確保它現在和將來都存在。
所有照片均由©狄龍·馬什提供。在他的網站上檢視“同化”系列的其餘部分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Covas R.,Doutrelant C.和du Plessis M.A.(2004)。殖民地合作鳥類中繁殖條件與繁殖或幫助的決定之間聯絡的實驗證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生物科學》,271(1541) 827-832。DOI:10.1098/rspb.2003.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