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作品中的不準確性:何時可以合理地重塑事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故事有力量將我們帶到其他世界,尤其是科幻和奇幻型別。但是,即使是最狂野的奇幻小說也必須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否則,大多數讀者會感到沮喪。(我的意思是,你讀過《精靈寶鑽》嗎?)

科幻小說不斷在事實與虛構之間遊走,以創造既合理又曲折的世界。只要遵循一套可預測的規則,讀者很容易接受那些明顯是錯誤的假設。但是,設定在更現實的時間和地點的故事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決定什麼是有意義的,以及她是否可以繼續保持懷疑。

我之前一篇關於科幻小說魅力的轉發文章去年在Geekosystem上被重新發表,一位評論者抨擊整個科幻小說型別未經研究且不準確,因此不值得他浪費時間。我的朋友,Erinrose,反駁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與其在科幻小說中挑剔錯誤,我更鼓勵您重新評估在智力參與的同時獲得娛樂的意義。如果對您而言,娛樂意味著閱讀完全準確、經過細緻研究的文字,這種文字要求讀者保持懷疑態度,但又不會多到忘記心臟是否產生血液,那麼您一定低估了想象力。

我同意這種觀點。作家應該期望他們的讀者有一定的智力,而讀者需要願意迎接作家提出的挑戰。但我不會對您撒謊:當我在電影和書籍中發現科學上的不準確之處時,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畏縮、齜牙咧嘴,並且經常會發出聲音糾正。我忍不住!我是一個非常注重事實的人,儘管這很少會導致我無法再次沉浸在故事中。

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認真地思考一個不同的角度:如果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指出這些錯誤,而是將它們作為事實帶到我的生活中,那會怎麼樣?

當我上週翻閱作家薩爾曼·拉什迪的散文集《想象的家園》時,我產生了這種想法。他的一篇僅四頁的文章探討了虛構作品中勘誤表的問題。他首先回顧了他的小說《午夜之子》的敘述者講述的幾個故事,該小說於1981年獲得了布克獎。敘述者薩利姆·西奈向讀者解釋了印度神話、孟加拉國戰爭的細節、孟買的建築細節以及貫穿印度的鐵路線。

關鍵是:所有這些事實都是不正確的。但不是作者的錯誤。拉什迪在事後有意引入了這些不準確之處。

我費了一些力氣來弄錯一些事情。最初沒有錯誤的文章被引入了不準確的汙點。無意的錯誤在被發現後,沒有從文字中刪除,而是被強調,在故事中更加突出。

當我重讀這段文字時,我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這引來了午休時坐在旁邊的人的目光。憤怒在我心中湧起,即使我試圖平息我的不適。拉什迪是一位作家,我安慰自己:他可以自由地做他想做的事,我無權告訴他該怎麼做。

我感到不適的真正原因是,這些正是我會反覆思考的事實,或者在聚會上覆述但又記不起出處的事實。我可以想象:“我不記得在哪裡讀到的了,但我肯定是在某個地方讀到過,”我會說。我自認為知道的事情有多少實際上是被作家有意或無意引入的錯誤所汙染的呢?

我並不孤單。拉什迪在文章中對像我這樣的人說:“許多讀者希望它成為歷史,甚至是指南,但它從來都不是要成為那樣……這些感到失望的讀者是在評判這本書,不是作為小說,而是作為某種不充分的參考書或百科全書。” 我明白了,好嗎?我應該核實我所有的事實(我正在努力這樣做),當然不應該相信我讀到的一切。但是,那我該信任誰呢?即使是非虛構作品也引入了虛構和故事講述的元素;我如何區分真相和藝術潤色呢?

拉什迪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解釋他為什麼故意弄錯一些事情。他的願望是使他的角色儘可能地人性化,因此,他盡力重現人類記憶和經驗的脆弱性。

當然,他[薩利姆]也在回憶,關於任何一組記憶最簡單的真理之一是,其中許多記憶是虛假的。我自己清楚地記得在中國戰爭期間去過印度……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在那時去過印度。我很有趣地發現,即使在我發現我的記憶在捉弄我之後,我的大腦仍然拒絕解開它自己。它緊緊抓住虛假的記憶,寧願相信它也不願相信更字面的偶然事件。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

讀到解釋後,我喜歡拉什迪的觀點。我個人有很多我知道自己無意中編造的記憶。世界科學節的科學作家和編輯製作人格雷格·布斯泰德,在上個月撰寫了關於9月11日記憶扭曲的文章。而這正是拉什迪模仿的過程。為了講述關於人類的真實真相,他不得不扭曲歷史和傳統的 факты —— 而我們閱讀虛構作品,不是為了事實,而是為了那些人類的真理。

但我的挫敗感仍在繼續;我大腦的兩面仍在爭鬥。但這僅僅是因為它指出了我自己的失敗。如果我讀《午夜之子》,我知道我就是那種會將那些勘誤表當作事實來複述的人。而且我會錯誤地記住它們來自準確的來源。

我想,對於虛構作品的作家來說,問題不是是否允許篡改事實,而是何時合適。因為研究似乎太繁重而歪曲事實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但是,為了角色發展或將讀者帶到另一個世界而有目的地改變事實,感覺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真理有不同的種類,並非所有真理都基於事實。

儘管如此,如果我知道到足以畏縮的程度,我仍會繼續畏縮。但是,如果寫作值得,我會恢復正常的表情並繼續閱讀。

圖片:透過Flicker使用Chris Drumm,遵循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Hannah Waters is a science writer fascinated by the natural world, the history of its study, and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nature. On top of science blogging, she runs the Smithsonian's Ocean Portal, a marine biology education website, and is science editor for Ladybits.

Hannah is a child of the internet, who coded HTML frames on her Backstreet Boys fanpage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Aptly, she rose to professional science writing through blogging (originally on Wordpress) and tweeting profusely. She's written for The Scientist, Nature Medicine, Smithsonian.com, and others.

Before turning to full-time writing, Hannah wanted to be an oceanographer or a classicist, studying Biology and Latin at Carleton College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She's don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marine food webs, shorebird conservation, tropical ecology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She worked as a lab techn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udying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epigenetics of aging. And, for a summer, she manned a microphone and a drink shaker on a tour boat off the coast of Maine, pointing out wildlife and spouting facts over a loudspeaker while serving drinks.

Email her compliments, complaints and tips at culturingscience at gmail dot com.

More by Hannah Wat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