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頭置於鳥巢可驅除鳥類寄生蟲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鳥巢中精緻地編織著菸頭的景象引發了各種反應,從欣慰於鳥類正在適應城市環境,到厭惡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漠視。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些鳥類可能會從用菸頭築巢中受益。過濾器中殘留的尼古丁可能充當殺蟲劑,驅趕寄生蟲,使其遠離鳥巢和巢中的幼鳥。

儘管幼鳥在充滿菸頭的家中長大聽起來令人 ужасающим,但這並不太令人驚訝:香菸過濾器中的蓬鬆塑膠是一種極好的建築材料。然而,菸頭無疑是臭氣熏天的——這一事實甚至讓人避之不及。

但鳥類實際上非常喜歡某些氣味濃烈的植物中發現的化學物質,也就是所謂的芳香族化合物,從中提取出“精油”。芳香植物產生這些化學物質是為了防禦昆蟲和其他以它們為食的動物——但鳥類有自己的用途。一些築巢物種,包括椋鳥和藍山雀,定期用新鮮的芳香族化合物補充它們的巢穴,科學家們推測,鳥類將這些化學物質用作育兒工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植物來源的化學物質如何幫助鳥類撫養幼鳥?這些化學物質有可能促進雛鳥的免疫系統或發育,從而使它們在離開巢穴後更好地存活;這被稱為“藥物假說”。或者,“巢穴保護”假說認為,植物化學物質充當殺蟲劑,驅趕寄生蟲和其他有害昆蟲遠離巢穴。

尼古丁是一種殺蟲劑,儘管我們通常不這樣認為。菸草植物產生尼古丁是因為它可以防禦以植物為食的甲蟲,否則這些甲蟲會吞噬植物——這意味著吸菸者的快感是由植物的化學防禦機制引起的。一些殺蟲劑的殘餘物留在城市街道上的菸頭中,然後被帶入鳥巢。

論文作者想知道:當尼古丁殘餘物用於建造巢穴時,它是否會起到殺蟲劑的作用?

首先,來自墨西哥特拉斯卡拉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寄生蟲對菸頭的偏好。他們設定了熱誘捕器,以吸引來自 55 個鳥巢的外寄生蟲(生活在體外的寄生蟲,如皮膚或羽毛):在一半的誘捕器中,內襯是來自吸過的香菸的過濾絨毛,另一半是來自未吸過的香菸的過濾絨毛。無論巢穴裡有蛋、雛鳥還是什麼都沒有,未吸過的誘捕器收集到的寄生蟲都更多,這表明避開吸過的香菸過濾器的願望超過了在實驗巢穴中向熱源移動的衝動。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雛鳥完全飛走後,立即從墨西哥城收集了 28 個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和 29 個家朱雀(Carpodacus mexicanus)巢。在實驗室中拆開鳥巢後,他們隨後尋找了吸過的過濾絨毛的重量與生活在鳥巢中的寄生蟲數量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巢穴中菸頭絨毛越多,寄生蟲就越少。

總的來說,該論文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 (1) 寄生蟲不喜歡菸頭,以及 (2) 用菸頭建造的巢穴寄生蟲較少。

然而,這還不是關於“巢穴保護”假說的最終結論。研究人員遺漏的主要謎題是鳥類的健康狀況。沒有這些資訊,就無法判斷巢穴中寄生蟲負荷的減少是否 realmente 提供了任何益處。我們不知道有多少雛鳥在巢穴中存活下來,也不知道它們有多健康。就我們所知,菸頭絨毛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學物質能夠透過殺死它們的宿主——雛鳥本身來驅趕寄生蟲。

尼古丁也可能不是主要驅動因素,而是香菸中發現的其他有毒化學物質之一,如氰化氫、砷或氨,將寄生蟲趕出了巢穴。

如果結果確實成立,這項研究是野生動物適應城市化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或者至少鳥類足智多謀,並且仍然可以在城市環境中跟隨它們的鼻子。

Suarez-Rodriguez M.、Lopez-Rull I. 和 Macias Garcia C. (2012)。將菸頭納入鳥巢可減少城市鳥類的巢穴外寄生蟲負荷:舊方法的創新成分?,《生物學快報》,9 (1) 20120931-20120931。DOI:10.1098/rsbl.2012.0931

Hannah Waters is a science writer fascinated by the natural world, the history of its study, and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nature. On top of science blogging, she runs the Smithsonian's Ocean Portal, a marine biology education website, and is science editor for Ladybits.

Hannah is a child of the internet, who coded HTML frames on her Backstreet Boys fanpage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Aptly, she rose to professional science writing through blogging (originally on Wordpress) and tweeting profusely. She's written for The Scientist, Nature Medicine, Smithsonian.com, and others.

Before turning to full-time writing, Hannah wanted to be an oceanographer or a classicist, studying Biology and Latin at Carleton College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She's don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marine food webs, shorebird conservation, tropical ecology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She worked as a lab techn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udying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epigenetics of aging. And, for a summer, she manned a microphone and a drink shaker on a tour boat off the coast of Maine, pointing out wildlife and spouting facts over a loudspeaker while serving drinks.

Email her compliments, complaints and tips at culturingscience at gmail dot com.

More by Hannah Wat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