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家終於拋棄拉丁文和紙張,邁入21世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一些小學生在課堂上幻想著暗戀物件,在紙頁邊緣小心翼翼地寫下他們的名字時,另一些人卻渴望有一天能為坐在角落裡那個可愛的男孩發現並命名自己的物種。但他們對植物發現中涉及的額外工作知之甚少。即使在發現並確認了一種新的植物物種之後,這本身就夠費勁了,植物學家還必須提交一份拉丁文的描述——即使他們以前從未學過這種語言——並確保該描述發表在真正的紙質期刊上。

這種情況將持續到2012年元旦,屆時今年7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國際植物學大會上透過的新規則生效:植物學家投票通過了一項措施,放棄冗長且耗時的描述。此外,該小組還發布了他們對電子出版物不永續性的擔憂,現在將允許在純線上期刊上發表官方描述。

紐約植物園的植物學家吉姆·米勒說:“可能在1935年[當拉丁文要求被制定時],大多數獲得正規大學學位的人都需要學習拉丁文。”他於今年7月在PhytoKey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相關論文。“但拉丁文是普遍可用的,這已變得不再那麼真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植物學家放棄拉丁文對於這位業餘古典文學研究者來說,又是一個哀嘆古典研究衰落的機會——但當我與吉姆交談時,他確實讓我相信是時候改變了。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拉丁文名稱,甚至不是一個句子;例如,當吉姆在蘇利南發現一種新的樹種時,他必須寫下以下內容才能正式命名Cordia koemarae

樹高8米,小枝稀疏被毛,毛狀體長2-2.5毫米。葉持久;葉片異型葉,大葉橢圓形,長12-23.5釐米,寬6-13釐米,小葉圓形,長約8.5釐米,寬7.5釐米,先端漸尖和尾狀,漸尖長1.5-2釐米,基部圓形至鈍形,邊緣全緣,上面絲狀,毛狀體長2.5-4毫米,貼伏,下面絲狀至被毛,毛狀體長2-3毫米;葉柄長4-7毫米。花序頂生或腋生,聚傘花序,寬8-10釐米。花兩性;花萼管狀,長約6毫米,10稜;花冠白色,管狀,5裂;雄蕊5,花絲長8-10毫米,著生處被柔毛。

好吧,所以這並非黃金時代拉丁詩歌的絕佳範例。但是,儘管如此,拉丁文要求仍然阻礙了植物學家,他們正忙於每年命名近2000種新的植物、藻類和真菌物種,以便向其他科學家和博物學家傳播研究結果。“如果我們能夠提高生物學家工作的效率,並命名那些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去描述的物種,趕在它們因森林砍伐而消失或滅絕之前,那將是一件好事,”米勒說。

在會議的另一次全體一致投票中,植物學家決定允許在電子期刊上發表文章,該會議每六年舉行一次,每天包括8-10小時的命名法討論。米勒告訴我,該小組在六年前也進行過類似的討論,但當時網路仍然感覺非常不持久——我想象的是像geocities或angelfire那樣的不持久。如果你是一名植物學家,正在查閱大量已描述的植物物種記錄,你肯定不希望將其中一些描述丟失在網路空間的黑洞中。但今年,植物學家們認為網路不再那麼可怕,現在可以在任何具有ISSN的電子期刊上描述物種,以便存檔。

米勒說:“我認為墨爾本會議上發生的事情的重要性——無論是取消拉丁文還是允許電子出版——在於參加命名法會議的人們普遍感到,我們在嘗試編目、理解、描述和命名地球上所有物種方面面臨著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需要為此提供便利,而不是阻礙它。”

因此,在這個元旦,不要只是下定決心和尋求親吻——也要盡一份力量歡迎植物學家們進入21世紀,這是一個我們不再說拉丁文且網路感覺像是一個相對永久的目的地的世紀……至少目前是這樣。

圖片來自阿茲特克草藥書Libellus de Medicinalibus Indorum Herbis,最初於1552年被翻譯成拉丁文圖片屬於公有領域,可在維基共享資源上找到。

Hannah Waters is a science writer fascinated by the natural world, the history of its study, and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nature. On top of science blogging, she runs the Smithsonian's Ocean Portal, a marine biology education website, and is science editor for Ladybits.

Hannah is a child of the internet, who coded HTML frames on her Backstreet Boys fanpage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Aptly, she rose to professional science writing through blogging (originally on Wordpress) and tweeting profusely. She's written for The Scientist, Nature Medicine, Smithsonian.com, and others.

Before turning to full-time writing, Hannah wanted to be an oceanographer or a classicist, studying Biology and Latin at Carleton College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She's don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marine food webs, shorebird conservation, tropical ecology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She worked as a lab techn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udying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epigenetics of aging. And, for a summer, she manned a microphone and a drink shaker on a tour boat off the coast of Maine, pointing out wildlife and spouting facts over a loudspeaker while serving drinks.

Email her compliments, complaints and tips at culturingscience at gmail dot com.

More by Hannah Wat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