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STEM 學生需要人文課程

科學技術越主導我們的文化,我們就越需要人文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文科學的意義是什麼?研究哲學、歷史、文學和“軟”科學(如心理學和政治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最近變得越來越緊迫,因為人文科學的入學率持續下降。 據一項分析,美國人文科學專業的學生人數已從 1960 年代的近 20% 下降到今天的不到 5%。 最近一位州長讚揚了這一趨勢,稱州立學校應該“培養更多的電氣工程師,減少法國文學學者。”

一些對人文科學的辯護讓我感到冷淡。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杜塔特,一位天主教徒,提出人文科學可以透過“重新燃起對宗教主張可能(我會說是很可能)的真實性的嚴肅學術興趣”來複興。 有這樣的朋友……

本週,洛杉磯的公共廣播電臺 WUTC 邀請我參加關於人文科學困境的討論。 要收聽,請訪問“為(博雅)藝術辯護。” 我無法說出所有我想說的話,所以這是我在 2013 年釋出的關於人文科學的更新版本。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十年前,我開始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教授一門必修的新生人文課程。 教學大綱包括索福克勒斯、柏拉圖、莎士比亞、笛卡爾、康德、馬克思、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米德——你知道的,西方文明的精華。

我喜歡教這門課,但我不認為學生喜歡上這門課。 所以在第一天,我會問:“如果這門課不是必修課,你們有多少人會跳過這門課?” 在我向學生保證他們不會傷害我的感情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他們說他們來史蒂文斯是為了學習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醫學預科、金融學、數字音樂製作等。 他們不明白閱讀所有這些與他們的職業無關的古老而不實用的東西有什麼意義。 當我問他們猜測為什麼史蒂文斯學院給他們安排這門課程時,有人通常會帶著嘲諷的笑容說,為了讓我們全面發展。

每當我得到“全面發展”的回應時,我都想回答,“‘全面發展’是指,像,胖乎乎的嗎?” 但我不想冒犯超重的學生。 相反,我說,“我真的不知道‘全面發展’是什麼意思。 是指能夠在雞尾酒會上閒聊哈姆雷特嗎? 我不在乎那個。” 然後我給他們介紹了這門課程,內容如下:

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被科學主導的世界中。 這很好。 我成為一名科學作家是因為我認為科學是人類文化中最令人興奮、最具活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但正因為科學如此強大,我們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文科學。 在您的科學、數學和工程課程中,您會獲得事實、答案、知識、真理。 您的教授會說:“事情就是這樣。” 他們給你確定性。 人文科學,至少我教授人文科學的方式,會給你不確定性、懷疑和懷疑主義。

人文科學是顛覆性的。 它們顛覆了所有權威的主張,無論是政治、宗教還是科學。 當涉及到關於人性的主張,關於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甚至我們可以成為什麼和應該成為什麼時,這種懷疑主義尤為重要。 科學已經取代宗教成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主要來源。 科學已經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情,而且我們每天都在學習更多。

但人文科學提醒我們,我們有巨大的自欺欺人的能力。 它們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不同,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在以不可預測的方式不斷變化。 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在不斷變化——部分原因是科學技術! 因此,在某些重要方面,人類拒絕科學給我們的那種解釋。

人文科學更多的是關於問題而不是答案,我們將在本課程中討論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比如,真理到底是什麼? 我們如何知道某事是真實的? 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什麼我們相信某些事情是真實的,而另一些事情不是? 以及我們如何決定某件事對我們個人或對整個社會來說是錯的還是對的?

還有,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幸福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嗎? 好吧,幸福到底是什麼? 幸福應該本身就是目的,還是僅僅是其他更重要目標(如獲取知識或減輕痛苦)的副作用?

你們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答案。 蘇格拉底,我們將要閱讀的哲學家之一,說過智慧意味著知道自己知道的很少。 蘇格拉底是個自命不凡的笨蛋,但他關於智慧的話語中蘊含著智慧。

如果我做好我的工作,到本課程結束時,您將質疑所有權威,包括我。 您將質疑您被告知的關於現實本質、生活目的、成為一個好人的意義的一切。 因為對我來說,這就是人文科學的意義:它們使我們免於被我們自己對確定性的渴望所困。

延伸閱讀:

人文科學應該擁抱科學主義嗎??

哲學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部分(另見第 2、3、4 和 5 部分)

我關於解決“人生意義問題”和減少全球衝突的適度建議

“社會科學”是矛盾修飾法嗎??

為什麼弗洛伊德仍然沒有過時

科學是否正在撞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