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類暴力主要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昨天《自然》雜誌就這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發表了兩篇文章:“人類致命暴力的系統發育根源”,作者是格拉納達大學的何塞·瑪麗亞·戈麥斯和他的三位同事; 以及一篇評論“人類譜系深處的致命暴力”,作者是馬克·佩吉爾。 我昨天在“文明是原始人類暴力的解藥嗎?”中評論了這些文章。 許多其他記者和學者也對此發表了看法。 我詢問了羅格斯大學的人類學家布萊恩·弗格森,他是戰爭方面的權威,他之前曾是本部落格的嘉賓,請他對《自然》雜誌的論文發表看法。 他給我發了以下內容。—約翰·霍根
“人類致命暴力的系統發育根源”是一項重要且極具雄心的研究,代表著大量的英雄式工作。 它將對哺乳動物同種相殘的全面調查與對人類群體中殺戮率的實證研究相結合。 儘管我確信他們的發現將被那些認為戰爭已經追溯到人類譜系,一直到我們與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的人所支援,但結果卻與這種觀點截然相反。 證明了暴力死亡的可能性急劇增加,這既與社會複雜性的演變有關; 而且,在他們的部落和氏族類別中,在歷史上與擴張的殖民主義接觸之後也是如此。 由於這些原因,他們的發現,而不是即將到來的宣傳,對於關於暴力和戰爭的古老性的辯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主要發現是,他們的系統發育研究估計,所有類人猿祖先的同種相殘暴力造成的死亡率為 1.8%,而人類祖先為 2%。 2% 也是他們計算的史前部落和氏族中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的比例。 這遠高於其他進化枝,所有哺乳動物的計算結果為 0.3%。 他們認為,這支援了致命暴力的深刻系統發育趨勢,這反映在人類的殺戮行為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篇簡短的評論是在沒有看過他們的補充材料的情況下寫的,這些材料似乎提供了關於暴力死亡的非常有價值的考古證據彙編。 例如,我感到驚訝的是,當人們從舊石器時代舊大陸過渡到青銅時代時,人類遺骸中沒有記錄到殺戮事件的增加。 一些戰爭研究者認為中石器時代是戰爭開始的時期,並且顯然戰爭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過程中有所增加。 然而,這個結論得到了其他證據的支援,例如武器和定居點特徵。 戈麥斯等人僅使用骨骼材料。 他們也不僅僅處理戰爭死亡。 他們包括所有形式的人與人之間的殺戮,包括處決頑固分子和個人兇殺(這在許多情況下相當普遍),以及殺嬰(這在某些民族中很普遍,通常發生在家庭環境中)。 此回應完全依賴於《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調查結果,並輔以提交的研究的同行評審員之一馬克·佩吉爾的“新聞與觀點”評論。
簡而言之,“系統發育根源”表明,人類比許多其他哺乳動物(如蝙蝠、鯨魚和兔形目動物)更可能殺死其他人類。 這種泛哺乳動物的系統發育比較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可能成為比較非人類動物的試金石。 但對於展示關於人類自身的新事物而言,並沒有什麼啟示。 我們一直都知道人類有能力殺死其他人。 另一方面,如果我聽說一隻兔子殺了另一隻兔子,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然而,在系統發育祖先和舊石器時代的點之間劃一條直線會遇到一個相當嚴重的障礙:古代人科動物的化石。 關於始祖地猿是否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仍然存在爭議,但毫無疑問,它是由所有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演變而來,並且大約有 440 萬年的歷史,比其他描述充分的物種更接近它們。 在《根據始祖地猿重新審視人類起源》(第 74 頁)中,歐文·洛夫喬伊寫道:“將始祖地猿的牙齒與所有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牙齒進行比較表明,該物種幾乎沒有保留雄性與雄性衝突的解剖學相關性。 與這種對抗作用減弱相一致的是,始祖地猿雄性的體型僅略大於雌性。” 在羅素·塔特爾的權威著作《猿類與人類進化》中,在仔細審查了所有關於暴力的證據後,他得出結論(第 593 頁)“沒有古生物學證據支援我們的祖先經常進行群體內和群體間殺戮、殺嬰、同類相食或毆打女性的觀點。” 還有一個明顯的觀點是,倭黑猩猩沒有被記錄到殺死任何同類,弗朗斯·德瓦爾長期以來一直強調這一點。
撇開這一點不談,2% 的貫穿線本身並不表明殺戮是一種遺傳的傾向,而是一種物種的能力。 先天的殺戮傾向和殺戮能力是非常不同的,後者在對環境影響的反應方面更具可塑性。 “系統發育根源”發現,在各個進化枝中,社會性和領土性這兩個社會生態因素與殺戮率顯著相關。 佩吉爾對此評論道。 “致命暴力的增加與物種的群體生活和領土性增加相吻合。 群居使個體經常密切接觸,而領土性意味著群體可能在資源方面存在潛在競爭。” 但在注意到其他可能的環境影響後,他補充說,“長期生活在特定型別環境中的物種傾向於在基因上適應這些環境。” 這些觀點提出了《自然》雜誌文章中未解決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該研究並未提供基因決定的殺戮傾向的直接證據。
在我看來,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在於證實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與大多數其他動物不同,在其行為庫中具有殺戮行為。 這一點是承認的。 相反,這為長期以來關於戰爭的古老性的激烈辯論,即一個群體成員集體殺害另一個群體成員的辯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甚至可能是令人驚訝的支援。 關鍵發現體現在他們的圖 3c 和 3d 中。
首先,他們發現在舊大陸舊石器時代和新大陸古風時期人口中,總殺戮率約為 2%,這與通常引用的 15-25% 的死亡是暴力的數字截然不同。 (參見弗格森《平克的清單:誇大史前戰爭死亡率》)。 奇怪的是,佩吉爾說這項研究與史蒂文·勒布朗和勞倫斯·基利對“狩獵採集社會處於‘持續戰鬥’狀態”的描述相符——這預示了這篇文章將在更廣泛的媒體中如何宣傳。 然而,戈麥斯等人自己也指出相反的情況:“這個結果與之前的一些觀察結果形成對比,”並以基利和平克為例。
在同一個問題上,新霍布斯主義者通常用一句老話來駁斥在非常早期的骨骼遺骸中缺乏致命暴力跡象,“缺乏證據並不意味著沒有證據。” (也許射彈穿透軟組織造成死亡,並在埋葬前被移除)。 戈麥斯等人考慮了這種可能性。 他們的結論是:“在骨骼遺骸和統計年鑑都可用的時期,沒有發現低估的情況。”
其次,他們的殺戮率在考古時期顯著增加,在舊大陸鐵器時代和新大陸形成時期向上躍升。 這與之前反對戰爭在整個考古記錄中都很普遍的論點一致,儘管我認為增長髮生的時間比鐵器時代早得多(參見弗格森,《考古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戰爭的起源和加劇》)。
第三,他們的殺戮率隨著社會複雜性和政治等級制度的發展而急劇增加。 史前部落和氏族大約在 2% 的標記附近,但酋邦的柱狀圖看起來像 8% 或 9%。 這一發現與廣泛的人類學著作一致,即社會複雜性導致更多戰爭。 他們測量的歷史和當代國家殺戮事件的減少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國家之前的社會戰爭涉及幾乎所有適齡男子的戰鬥參與,而國家使用專門的軍隊,只佔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正如馬克斯·韋伯告訴我們的那樣,戈麥斯等人也重申,國家政府聲稱並強制執行“對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
第四,他們的殺戮率表明,史前部落和氏族的致命暴力與“當代”或“現代”部落和氏族的殺戮率相比相形見絀。 他們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人口密度較高,“或者是因為他們接觸過殖民社會,那裡的戰爭或人際暴力很頻繁。” 這正是“部落區”理論(弗格森和懷特海德,1992 年)所論證的觀點:擴張的殖民體系會產生高水平的殺戮,而這在早期的考古遺蹟中是找不到的。
必須澄清的是,通常被誤導性地稱為“盧梭式”的立場——我們不是在為田園詩般的“自然狀態”辯護——主張戰爭是後期出現的,而不是兇殺。 理查德·李在 1979 年的經典著作《!Kung San》中展示了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個人殺戮率相對較高的情況, 埃裡克·沃爾夫在他的 1987 年的“暴力迴圈”中從理論上討論了這個問題,同年布魯斯·克瑙夫特的“重新思考簡單人類社會中的暴力”從跨文化角度闡明瞭這個問題,道格拉斯·弗萊和帕特里克·索德伯格在 2013 年的“流動覓食者部落中的致命侵略及其對戰爭起源的影響”中對此進行了細緻的記錄。 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在互相殘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除非在新霍布斯主義者對其學術對手的歪曲描述中才會有疑問。 但謀殺與戰爭的集體社會過程不同。
佩吉爾在他的評論中承認,“儘管如此,盧梭陣營可能還有一個角落可以戰鬥”,因為戈麥斯等人注意到殺戮率的變化“發生得太快,無法歸因於基因變化”; 以及將“社會前‘自然狀態’”與“擁有戰士階級的有組織的政治社會”進行比較,表明了社會影響——“社會也可以改變我們的先天傾向”。
戈麥斯等人的發現並沒有只給“盧梭陣營”留下一個角落。 它們支援了那個廣泛的立場多年來所聲稱的大部分內容。 生物學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一直都知道的事情——我們互相殘殺。 這是我們物種的一個特徵,而不是許多其他物種的特徵,因此可以合法地稱之為我們進化遺產的一部分。 他們的系統發育分析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量化和闡明瞭對比,我期待使用他們彙編的關於死後創傷的考古統計資料。 但這篇文章真正的新聞是,他們的數字與人類一直飽受戰爭困擾的觀點相矛盾。 如果我是那些聲稱戰爭一直與我們同在的人之一,我會要求重新計票。 --布萊恩·弗格森
延伸閱讀:
退出人科動物搏擊俱樂部:先天性黑猩猩——更不用說人類——戰爭的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