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瘋狂主義”:對整合資訊理論的評論的回應

讀者對一項關於意識的激進新理論的評論做出反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最近撰寫了一篇關於紐約大學整合資訊理論研討會的文章,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意識理論。以下是對我的文章的回應。除非另有說明,回應來自參加研討會的人員。其他希望發表評論的與會者請給我發電子郵件。——約翰·霍根

亞當·保茨,布朗大學:我參加了本文討論的紐約大學為期兩天的會議。我認為這次會議很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同意IIT有奇怪的預測。但是,如果一個意識理論符合資料,並且比其他理論更優雅,也許我們應該接受這個理論,即使它有一些奇怪的預測。畢竟,我們一些最好的物理理論也有奇怪的預測。

我對IIT的核心擔憂——我覺得在會議上沒有真正得到解答——是不同的。我不清楚這個理論是關於什麼的理論。如果你看看IIT是如何制定的,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意識何時存在或不存在的理論。它更具體;它是一個關於任意系統中意識*量*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系統中意識的*量*是其Phi值水平。因此,例如,它意味著,如果一個2D網格的Phi值(比如)比你的大腦大10倍,那麼這個2D網格的意識“量”是你的10倍(即使你完全清醒並且喝了早晨咖啡)。實際上,它意味著這樣一個系統中的意識量是*無限的* - 因為它的Phi值水平是無限的。我對這個的擔憂不是阿倫森的——即,這些預測是違反直覺的。相反,我的觀點是,這些預測甚至不清楚意味著什麼。說一個2D網格可能具有,比如說,“是你完全清醒時意識量”的10倍,這甚至可能意味著什麼?總的來說,我還不清楚IIT的支持者所說的意識的“量”是什麼意思——一個據稱是無限的維度,是我們的經驗(實際上,在IIT上,它有一個比率尺度,因為Phi有一個比率尺度)。這還不是反對意見,而是要求澄清。但是,如果IIT的支持者不能清楚地解釋他們心中無限的維度是什麼,那麼它就變成了一個反對意見,因為它意味著IIT是一個沒有明確主題的理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對於系統中意識的“量”,他們是指它擁有的經驗的數量嗎?還是指其經驗的*強度*——這樣,如果你調高收音機的音量,你正在享受的意識的“量”就會增加?我確信他們兩者都不是這個意思。(例如,他們不會說,2D網格的經驗*數量*是你的10倍,或者它有聽覺體驗,比你的聽覺體驗“更響亮”10倍,或者諸如此類的任何事情。)或者他們或許是指經驗所代表的“資訊量”?但是所有經驗——即使是空白牆的經驗——也排除了無限多的可能性。最後,對於系統中意識的“量”,他們是指透過有意識的經驗被認知訪問的資訊量有多少(這樣,當你剛醒來並且注意力不集中時,你會被認為具有少量的意識)?但這也不可能是他們的意思。首先,他們的觀點意味著,即使在一個系統中,例如2D網格,*根本沒有認知訪問*,也可能存在大量的意識。 

在我看來,IIT的另一個單獨的問題是,它非常抽象,並且很難看出某些關於經驗的具體事實如何在IIT的術語中得到解釋。僅舉一個例子:假設你聽到五個音調,你對它們的體驗被相等的音高間隔隔開。這是關於你的有意識體驗的現象學事實。但是,鑑於IIT的資源(Phi值、節點、因果力量等),很難看出這個事實是如何解釋的。

加勒特·明特,中歐大學:我也參加了會議(感謝大衛·查爾默斯和赫達·莫爾奇組織了這次研討會),我與亞當·保茨先前表達的一些擔憂相同,即關於意識的*量*以及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是一位IIT同情者(並非完全信服,但感興趣),因此將這些擔憂視為該理論的發展途徑,而不是該理論的致命後果。 

關於解釋事物具有較高/較低*量*的意識意味著什麼,也許IIT指出了研究意識中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意識是全有或全無的事情,還是以程度出現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認為意識是全有或全無的,那麼IIT看起來一定是錯誤的,因為不同的事物將具有不同程度的phi。但是,如果一個人認為擁有意識是在某個頻譜中下降的問題,那麼IIT為您提供了一個可量化的框架,用於確定特定系統在該頻譜中下降的位置。當我們試圖將意識歸因於非人類生物時,我們似乎已經在以這種方式交談。在某些情況下,我不願意將類似人類的意識歸因於某些生物,但儘管如此,我不會說它們完全缺乏意識。同樣,類似人類的意識似乎並非意識規模的最終目標,並且我會覺得非常奇怪的是,在這個“淡藍色的點”上,意識達到了宇宙的頂峰。不幸的是,我們被困在我們自己特定程度的意識中,因此頻譜上的這種差異似乎不直觀。我們將不知道成為更高/更低程度的phi會是什麼樣子,就像我們不知道成為蝙蝠(根據IIT,這可能是一個較低的phi系統)是什麼樣子!

關於文章中指出塞爾對IIT的反對意見的部分評論,理由是它使用了觀察者相對的資訊概念。塞爾認為資訊具有某種語義內容,因此必須是觀察者相對的,因為觀察者是解釋該含義的人。我對這種關於IIT的資訊表徵的問題是,IIT似乎並未致力於資訊的這種定義。據我理解(如果我錯了,請糾正我),IIT堅持類似C.E.夏農(1948)在他的論文“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提出的資訊概念(儘管研討會和一些論文中的一些談話似乎具有更因果的資訊概念,不僅僅是差異,而是產生差異的差異)。正如夏農在那篇論文中寫道,

“通訊的這些語義方面與工程問題無關。重要的方面是實際訊息是從一組可能的訊息中選擇的。系統必須設計為針對每個可能的選擇執行,而不僅僅是實際選擇的選擇,因為這在設計時是未知的。”

我認為IIT關注的是“工程問題”,而不是語義問題,僅在定義資訊方面而言。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IIT並沒有使用觀察者相對的資訊概念(因此,也沒有意識),因為它不需要語義與表達差異或差異關係的概念交織在一起。塞爾作為對IIT的反對意見使用的觀察者相對的資訊概念似乎是一種規定性的資訊概念,它告訴您該訊息應該意味著什麼。然而,IIT使用的概念看起來是描述性的,因為它只是告訴您該狀態是什麼,並且它只是可能差異集合中的一個差異——它只是眾多可能訊息中的一條訊息(而不是該訊息的含義)。我懷疑“含義”應該在之後出現,並且據推測,IIT會講述一個解釋這一點的故事。在我看來,這種資訊概念不易受到塞爾提出的那種反對意見的影響。我不得不說,這次研討會非常精彩,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該理論的知識!非常有趣的東西值得繼續思考。 

斯科特·阿倫森,麻省理工學院來自他的部落格):在大眾科學的網站上,約翰·霍根釋出了 一篇關於整合資訊理論研討會的文章,我幾周前在紐約大學參加了該研討會(與大衛·查爾默斯、朱利奧·託諾尼、克里斯托夫·科赫、馬克斯·泰格馬克以及其他十幾個人一起)。 我是研討會的“官方懷疑論者”,並根據我的博文無意識擴張器發表了演講。 我真的不 同意霍根關於物理學和一般資訊學的說法,但我(當然)和他一樣對IIT持懷疑態度,並且他對研討會上人們所說的話給出了相當準確的總結。 (唉,我關於午餐沒有被下毒的笑話在IIT人群中徹底失敗了……正如我應該預測的那樣!) 研討會本身非常有趣;非常感謝大衛、朱利奧和赫達·哈塞爾·莫爾奇組織了這次研討會。

奧利弗·伯克曼,《衛報》:您可能知道[哲學家埃裡克]施威茨格貝爾的“瘋狂主義”——http://www.faculty.ucr.edu/~eschwitz/SchwitzAbs/CrazyMind.htm——正如我所理解的那樣,它的含義是,任何正確的意識理論肯定會聽起來完全荒謬。

馬修·大衛·塞加爾,加州整合研究所(他沒有參加研討會,但在他的部落格“Footnotes2Plato”上評論道):我對ITT的理解不夠深入,無法為其辯護,但我讚賞為在意識的科學可操作定義方面取得進展所做的努力。但在我看來,圍繞ITT的所有困惑的部分原因是缺乏對“心靈”和“物質”等概念的哲學清晰度。因此,無論好壞,我們首先需要更多的哲學,然後才能科學地研究意識。否則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在研究什麼。我贊同霍根文章中的另一位評論員的非常有益的宣告:“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沒有人比他更深入、更連貫、更充分地解釋了泛心論。如果我們想了解概念的佈局,他的著作《科學與現代世界》、《過程與實在》、《思想的冒險》和《思想模式》是一個好的開始。懷特海之所以走向各種泛心論,是因為他對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含義有著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走向泛心論,是因為他那個時代最好的物理學,而不是儘管有最好的物理學。

懷特海的 方案足夠複雜,能夠區分椅子和鎮紙等一類事物與活細胞和人類等另一類事物;也就是說,對於懷特海來說,岩石不是有意識的實體,它們屬於一類被稱為聚集體的實體,這些聚集體不是自組織的,因此本身不具有意識(儘管它們的自組織成分可能有意識)。所以霍根先生,請不要再 像對待 某種充分的反駁一樣向泛心論扔石頭了……[更多資訊請參見http://footnotes2plato.com/2015/12/06/john-horgans-article-in-scientific-american-on-panpsychism/。]

克里斯蒂安·利斯特,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我想給您傳送我自己在會議上展示的論文的連結——該論文透過IIT的視角看待群體意識(並且還提供了一些關於IIT的更一般的評論)。

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11569/1/GroupConsciousnessPhilSci.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