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優點與缺點

一位科學作家,在一週靜修的餘韻中,仍然對佛教抱有揮之不去的疑慮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之前的帖子描述了我上個月參加的為期一週的靜修,它對我的影響比我預期的要大。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對這次經歷和佛教提供一些進一步的思考。

快樂與真理的對決

西方佛教徒堅持認為佛教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門科學,一種分析心靈及其與世界關係的經驗方法。這種說法是虛偽的。像一神教信仰一樣,佛教也信奉無法證實的超自然教義,即輪迴和業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而且,佛教可以說是反科學的,或者說是反智力的,因為它避免糾纏於“為什麼”這樣的大問題。為什麼存在著有而不是無?為什麼生活是這樣的而不是其他方式?為什麼生活如此不公平和痛苦?據說佛陀不鼓勵這種形而上學的思辨。他只是接受生活是艱難的,並開出了使生活更愉快的處方。

一些尋求者發現很難停止追問為什麼。佛教內部的這種 tension 在傑克·凱魯亞克的自傳體小說《The Dharma Bums》中被戲劇化,該小說於 1958 年出版。兩個主角分別是“雷·史密斯”(凱魯亞克的化身)和“賈菲·賴德”(以詩人加里·斯奈德為原型),後者激發了凱魯亞克對佛教的興趣。在一個場景中,史密斯和賴德正在徒步旅行,並進行了以下對話(我對此進行了輕微編輯)

史密斯/凱魯亞克:賈菲,你認為上帝創造世界是為了取悅自己,因為他感到無聊嗎?因為如果是這樣,他一定很 mean……

賴德/斯奈德:嗯,Sutra 中說上帝……他自己並沒有從子宮中散發出一個世界,但它只是由於有情眾生的無知而出現的。

史密斯/凱魯亞克:但他同時也散發出了有情眾生及其無知。這一切都太可憐了。除非我找出為什麼,賈菲,為什麼,否則我不會罷休。

賴德/斯奈德:啊,不要困擾你的心髓。記住,在純粹的心髓中,不存在對為什麼的提問,甚至沒有任何附加於它的意義。”

我與凱魯亞克同在,我的前天主教徒同胞。我需要問為什麼,即使我永遠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當我服用迷幻藥時,我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快樂。如果我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我想我會選擇真理,即使它結果是怪異和令人不安的。我寧願擁有一切,也就是說,對生活感覺良好, 擁抱它 在其所有有缺陷的神秘性中,並且還要繼續嘗試弄清楚它。 可能 不可能,但那是我的目標。

佛教如何讓你變得更好

靜修迫使我重新考慮我對冥想是否會讓你變得更好的疑慮。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說,冥想和其他靈性實踐可以幫助你品味每一個時刻,無論它多麼乏味或惱人,都是為了它本身的緣故。這種觀點的副作用是將所有人視為目的本身。即使是那些 讓你感到厭煩、惱火或激怒你的人——垃圾電話推銷員、汽車銷售員、粗魯的學生——也至少值得你尊重。

我在靜修結束後回到家的第一天就體驗到了這種感覺。前輩們曾警告我,重新進入社會,尤其是在喧囂的城市中,會讓人感到不適應。但我感覺很好,甚至非常好。回家後的第一個晚上,我沿著哈德遜河畔的林蔭大道漫步,那裡擠滿了各個年齡段和種族的人。我發現每個人,即使是那些賣弄風情的年輕人,都非常迷人、有趣、可愛。

這種過度欣賞也有缺點。當我遇到一個顯然正在受苦的人,比如一個患有腫脹的糖尿病腿的無家可歸者時,要像以前那樣冷漠地忽視他變得更加困難。但我應該怎麼做呢?感受到同情是一回事,但何時以及如何將其付諸行動呢?我應該在我家附近的無家可歸者收容所做志願者嗎?將我一半的工資捐給窮人嗎?幸運的是,我的同情心感覺很膚淺,所以我可能不必做出這些艱難的選擇。

佛教如何讓你變得更 mean

這引出了我的最後一點。顯然,並非所有佛教徒都像聖人一樣行事。一些所謂的開悟的老師表現得像混蛋,甚至更糟。我知道為什麼。在靜修期間,我與我的思想和情感脫離了聯絡,這種情況我稱之為“懶惰”。我通常很焦慮,但我的焦慮消退了。它無法控制我。這種感覺很棒,因為恐懼會破壞我的好心情, 它阻止我理解當下。無所畏懼就是自由。對嗎?

但恐懼也具有社會功能。它阻止我們對他人做出不好的行為,因為我們害怕社會的不贊成或懲罰,或者僅僅是良心的刺痛。 反社會人格者缺乏恐懼。佛教的倫理戒律——正語、正行等等——旨在防止獲得解脫的修行者變成無所畏懼、虛無主義的混蛋。但有些人,因佛教修行而擺脫了恐懼,仍然變成了混蛋。

你的先天性格可能決定你如何回應無所畏懼的開悟。如果你天生傾向於同情和 Compassion,你就會成為一個好的 guru,一位 bodhisattva,關心他人。如果你天生渴望性和權力,如果你喜歡捉弄人,你就會成為一個壞 guru,穿著藏紅色長袍的 de Sade。根據這種觀點,開悟可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徹底地改變我們。首先有一個混蛋,然後沒有混蛋,然後又有了。

我仍然很高興我參加了靜修。這是我經歷過的最有意義的體驗之一,即使我不確定那意義是什麼。

延伸閱讀:

一位佛教批評者的靜修之旅

佛教能拯救我們嗎??

佛教給我們答案還是問題??

為什麼我不喜歡佛教.

元冥想:一位懷疑論者對冥想的冥想

冥想能讓我們變得更好嗎??

關於 TM 和其他形式冥想的研究很糟糕.

怪異的怪異

開悟是什麼感覺??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我們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景象?

維特根斯坦是神秘主義者嗎??

是的,讓迷幻藥合法化,但不要忘記風險

元帖子:Horgan 關於迷幻藥的帖子

Rational Mysticism: Spirituality Meets Science in the Search for Enlightenm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