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物理主義

哲學家海達·哈塞爾·莫爾奇捍衛了意識遍佈宇宙的觀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哲學最近受到了打擊,甚至,或者尤其,是來自哲學家,他們是強迫性的批評家,甚至,尤其是對他們自己的職業。但是,在腐敗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仍然有聰明年輕的男女渴望成為全職的真理追尋者。在過去五年中,我在研究身心問題時遇到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輕哲學家。海達·哈塞爾·莫爾奇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聽到莫爾奇(發音為默克)講話是在2015年紐約大學關於整合資訊理論的研討會上,後來我在紐約大學和其他地方的活動中遇到了她。她在我的書《身心問題》中匿名出現過幾次。我們最近在網上閒聊時談到了泛心論,該理論認為意識是所有物質的屬性,而不僅僅是大腦的屬性。我是一個泛心論批評者,而她是支持者。下面是莫爾奇對一些問題的回答。—約翰·霍根

霍根: 為什麼選擇哲學?尤其是心靈哲學?

莫爾奇 我記得曾經想過,如果我不學習哲學,我會一直對哲學家知道什麼感到好奇。即使結果證明他們什麼都不知道,至少我也知道我沒有錯過任何東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特別被心靈哲學吸引的一個原因是,它似乎是一個哲學可以明確做一些真正有用的工作的領域。在哲學的其他領域,許多中心問題似乎要麼可以被削弱,要麼可以被科學接管。例如,在倫理學中,人們可能會認為沒有道德事實,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弄清楚“對”和“錯”這些詞的含義。在形而上學中,“宇宙是無限的嗎”等問題現在至少可以說可以被理解為科學問題。但是意識是一種顯然真實存在的現象,而意識是如何從大腦中產生的這個問題顯然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口頭問題,而且就我們所知,科學似乎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正如大衛·查默斯所說,就我們所知,科學只能解決所謂的意識的簡單問題,而不是難題。

霍根: 你小時候有沒有過什麼奇怪的自我意識體驗,比如本專欄中描述的,或者神秘體驗?如果有,它們是否影響了你的哲學?

莫爾奇 當我大約 12 歲時,我記得坐在公共汽車上,突然對“我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這一事實感到非常震驚和困惑。這聽起來和你經歷過的體驗類似,儘管沒有那麼強烈。我不確定它如何影響了我,但它可能使我更傾向於德里克·帕菲特、加倫·斯特勞森和佛教的自我消解觀點。這種體驗把自我描繪成非常難以理解的東西,如果是這樣,儘可能地消解它是有道理的。

霍根: 我曾稱整合資訊理論新地心說的一個例子,我們在其中將人類的特徵投射到自然界。我是不是太苛刻了?

莫爾奇 IIT 暗示了一種泛心論的形式,它將意識投射到自然界,這可能看起來是以地球為中心或以人類為中心。但一個人的以人類為中心主義是另一個人的反例外主義。如果一切都是有意識的,那麼人類和動物在擁有罕見的意識屬性的意義上,就不是自然界其餘部分的特殊例外;相反,我們就像其他一切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泛心論更符合日心革命的精神,而不是退回到地心說。

我還應該澄清一點,無論是 IIT 還是泛心論,一般都不會將高階意識(如類人的認知或自我意識)投射到自然界的大部分部分,而只是投射極其簡單的品質。投射高階意識是不合理的,也可能是以地球為中心或以人類為中心的。但是在我看來,投射簡單的意識實際上有助於為身心問題提供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從而消除了物理主義和二元論產生的所有“本輪”——就像日心說對地心說所做的那樣。

霍根: 好的,也許我太苛刻了。但是你能否簡單地告訴讀者,為什麼他們應該認真對待泛心論?

莫爾奇 物理主義和二元論是泛心論的兩個主要替代方案。

物理主義暗示意識不存在。物理科學無法捕捉到某人擁有意識體驗的感覺,例如看到紅色或感到疼痛,或者意識的任何定性的或主觀的特徵。因此,如果意識是物理的,它就不是定性的或主觀的,因此實際上根本不是意識。

二元論暗示意識無關緊要。物理科學沒有跡象表明任何非物理力在因果關係上影響大腦或身體——一切似乎都可以用神經學的、電化學的或其他物理術語來解釋。因此,如果意識完全不同於物理世界,就像二元論所說的那樣,它可能根本不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它純粹是副現象。

泛心論避免了這兩種結果。簡單來說,[更多細節請點選此處],根據泛心論,科學只是從外部描述物質:它告訴我們物理事物如何相互關聯以及與我們相關,而不是它們本身的性質。但是每個外部都需要一個內部。我們知道一個物理物體的內部,即我們自己,而這個內部就是意識。為什麼不認為其他事物也擁有同樣的內部呢?如果是這樣,意識就可以在物理世界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不會被簡化為純粹的物理事物。

霍根: 好的,但是科學是否能找到解決唯我論問題的方案?

莫爾奇 人們可能會認為泛心論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告訴我們所有物理事物都是有意識的。但是泛心論並不意味著所有事物作為一個整體都是有意識的。人類的大腦(或其中的某些部分)作為一個整體是有意識的,但是桌子和椅子可能不是——它們應該被視為僅僅是有意識的粒子的集合。問題是,例如昆蟲、水母和植物是否也是如此。

致謝:邁克爾·多諾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當然應該研究人類意識與大腦物理特性之間的經驗相關性。由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與我們相當相似的動物(作為一個整體)也是有意識的,但是當涉及到像水母這樣與我們非常不同的生物時,我認為我們無法以原則性的方式確定它們是否也足夠相似以至於(作為一個整體)也有意識。因此,似乎單憑經驗研究無法給出完整的答案。

我認為 IIT 對此有希望的方法。它認為,我們不僅必須從經驗的、第三人稱的或客觀的角度研究意識與大腦特性之間的相關性,還必須考慮意識從第一人稱或主觀角度呈現給我們的結構,並由此推斷出意識的物理標準。這被稱為 IIT 的公理論證 [ 更多細節請點選此處]。人們可能會反對這個論證的具體細節,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方法,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唯一明確的前進方向,假設這個問題無法以標準的經驗方式解決。

霍根: 我曾論證我們永遠找不到解決身心問題的單一方案。你認為呢?

莫爾奇 我認為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只是要說服更多人!

霍根: 那麼量子力學呢?它和意識有什麼關係嗎?

莫爾奇 正如我所說,科學只從“外部”捕捉物理世界,或者更準確地說,從其關係結構的角度捕捉物理世界,這對於量子力學也是如此。有些人似乎認為量子結構比經典結構更有可能與意識相關,這可能是因為不確定性和非定域性等特徵被認為是獨特的精神性的。但是在我看來,任何一種物理結構都同樣需要一個“內部”或內在的,因此是有意識的基礎。

人們可能會認為量子糾纏與精神組合有關,也就是說,與簡單的粒子意識如何組合成複雜的人類和動物型別的意識有關。這大致是因為糾纏系統無法簡化為其各部分的總和,類似於組合意識似乎也是如此,也許還因為在一個有意識的頭腦中,資訊似乎在其所有部分之間瞬間共享,這也可以被視為類似於糾纏的工作方式。但是這個想法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組合的意識僅限於大腦,而糾纏卻不是,因為有證據表明整個宇宙是一個糾纏系統。

霍根:感謝您對量子力學和意識的評論,非常清晰。您是否相信,或者說希望,科學,即使不能理解心靈,也能透過腦晶片或其他技術來改造它?

莫爾克:我對此不太瞭解,但我覺得大腦非常複雜,很難對其進行大幅干預,從而使意識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改變,而不是僅僅崩潰。我還認為已經有很多有趣的體驗可以獲得了,所以我並不強烈希望發生那種事。

霍根:您相信自由意志嗎?

莫爾克:我不知道——威廉·詹姆斯說得很好,他說自由意志的問題在理論上是無法判定的,因此,“渴望獲得平靜或力量的感覺”,我們只能基於實際的理由選擇相信它或不相信它。

我也喜歡蓋倫·斯特勞森的觀點(來自他的書《自由與信仰》),儘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自由意志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大多數人在心理上仍然無法不相信它,但也許透過冥想等練習,我們最終可以能夠不相信它。但在我看來,也許也可能發生相反的情況: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發展我們的思想,也許我們最終會理解某種自由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霍根:那上帝呢?

莫爾克:不信。但我對一種宗教觀點很感興趣,那就是泛神論:認為上帝曾經存在,並且是唯一存在的東西,然後他把自己變成了宇宙,因此不再存在。上帝這樣做基本上是為了好玩,或者看看會發生什麼。也許在某個時刻,宇宙會把自己變回上帝——那就像涅槃或天堂。但隨後上帝最終會再次感到無聊,並重新開始這個迴圈。據我所知,這與印度教宇宙論的某些部分很接近。

這也許與您在您寫的文章中關於上帝的迷幻願景相呼應?儘管這個版本看起來不那麼令人沮喪。

霍根:我喜歡!我想我是個泛神論者!您的烏托邦是什麼?

莫爾克:我懷疑真正的烏托邦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的快樂最終都會變得無聊,為了避免無聊,必須冒著痛苦的風險。正如叔本華所說,“生命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只是鐘擺也會擺過它們的對立面,快樂和樂趣,這至少使這個迴圈更可以忍受,值得參與。這也是我剛才描述的泛神論觀點吸引我的部分原因。

但在無聊感襲來之前,我可能想在伊壁鳩魯的花園裡度過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們過著簡單的生活,專注於避免痛苦,享受簡單的食物、哲學和友誼。我特別喜歡塞內卡在這裡的描述。

延伸閱讀:

身心問題(免費線上書籍,也可作為Kindle電子書平裝書提供)

元帖子:關於身心問題的帖子

整合資訊理論能解釋意識嗎?

新地心說的興起

哲學的意義是什麼?第一部分(提示:不是發現真理)

一位佛教評論家參加了靜默佛教靜修

另見與斯科特·阿倫森大衛·艾伯特大衛·查爾莫斯諾姆·喬姆斯基大衛·多伊奇喬治·埃利斯馬塞洛·格萊澤羅賓·漢森尼克·赫伯特吉姆·霍爾特薩賓娜·霍森菲爾德希拉·賈薩諾夫斯圖爾特·考夫曼克里斯托夫·科赫加勒特·利西克里斯蒂安·李斯特蒂姆·莫德林詹姆斯·麥克萊倫普里揚瓦達·納塔拉詹娜奧米·奧雷克斯馬丁·里斯卡洛·羅韋利魯珀特·謝爾德雷克彼得·肖爾李·斯莫林謝爾頓·所羅門阿米亞·斯里尼瓦桑保羅·斯坦哈特菲利普·泰特洛克泰勒·沃爾克史蒂文·溫伯格愛德華·威滕彼得·沃伊特斯蒂芬·沃爾夫勒姆埃利澤·尤德科夫斯基的問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