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亞·迪頓:玩轉船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像許多有趣的人一樣,我在 Twitter 上認識了 莉亞·迪頓(我也是在那裡認識了我的未婚夫)。莉亞是一位水手、工程師和藝術家,她以非常出色方式運用科技。她真正將《柳林風聲》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只是在船上閒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幾年前,在編輯一本戶外探險雜誌時,我採訪了許多著名的英國水手,包括 艾倫·麥克阿瑟女爵士迪·卡法裡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爵士,但我立刻被 31 歲的倫敦出生的莉亞所吸引,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和水手的完美結合。她擁有橫渡大西洋的航行者和划槳者的實用性和體魄,但內心深處卻渴望創造。她告訴我這在家族中是遺傳的。“我的祖父是一位肖像畫家……[而且]所有的迪頓家族成員都喜歡航海。” 但莉亞自己未來的種子是在一次前往亞洲的逃離中播下的

“我學習美術的年代,正是查爾斯·薩奇是上帝,獲得特納獎提名是最高榮譽的時代。90 年代的英倫搖滾讓我完全對現代藝術的物質主義轉向感到失望,”莉亞寫信給我解釋說,“在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第一年的最後一學期,我策劃了一次去印度的石雕之旅,以重新發現典型的雕塑。” 為期六個月的印度之旅變成了一年的旅行,包括亞洲、馬爾地夫、厄利垂亞、蘇丹和埃及。她轉變了,並且對海洋探險所能提供的冒險產生了興趣。她告訴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令我的家人非常懊惱的是,我試圖成為一名職業水手。作為一個體重 60 公斤的體格健壯的人,我很受歡迎地加入了 18 人以上的男子團隊,擔任球帆打包員,並在船隻逆風顛簸地駛向下一個航標時,在甲板下度過了很多時間。但是,當我們順風疾馳(希望球帆能夠完美地張開)時,船身像一支由顫抖的嘴唇吹奏的拋光長笛一樣發出共鳴,我知道單人航行是唯一能夠駕駛的方式。沉浸在這一刻的美麗之中,我並沒有真正有興趣獲勝或成為第一名。我只是想知道駕駛這艘巨輪,連續衝浪,從碳纖維上刻下音符的感覺。”

我問莉亞,她在海上的經歷是如何激發她的藝術創作的?她回答說

“被水包圍,只有水,看不到陸地,孤獨一人,身處海洋的洶湧之中,這是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的,而且在任何情況下,每次都不同。我對藝術的看法是,它是某個人對世界的看法。藝術是我表達那些經歷或那些經歷的要素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經歷或要素可能會被理解。”

在某種程度上,我認同莉亞對海洋的吸引力。我做了兩個漫長的夏天的帆船和帆板教練。那是在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熱愛科學之前。但我當時正在教授它:帆船工作原理和帆板或小艇滑行的物理學原理,如何抵消帆中的力,如何逆風航行;曬傷、水母蜇傷和蚊蟲叮咬感染的生物學原理;至於化學,喝太多 pomada(一種檸檬水和杜松子酒的飲料)會讓你像老水手一樣喝醉。

我不認為我曾經感覺比在水上時更充滿活力、更發自內心。我幾乎可以聞到大海的氣味,只要看看 莉亞在 Flickr 上的照片。在一個美好的帆船或帆板運動日,我感覺“進入了狀態”。在 傑夫·沃倫的精彩著作 《頭部旅行》中,他的結論是,“狀態”是:“身心完全融合,普通人練習的精神體驗。” 這是一種一切都進展順利的感覺(大多數時候並非如此——然後它被歸結為“練習”),一切都完美和諧,你很平靜地自信。

莉亞透露:“航海讓我‘進入了狀態’,可以進行藝術創作!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大自然母親。我在海上感覺非常平靜,即使是在暴風雨中駕駛船隻。這是我的智庫。我的靈感之地。正如 威廉·特納據說曾將自己綁在漁船的欄杆上,在惡劣的天氣中,為了體驗他的繪畫主題,所以我出發橫渡大西洋,探索絕對孤獨的本質以及這個問題,‘完全徹底的孤獨是什麼感覺?!’”

莉亞成功地將獨自冒險和在海洋上比賽的生活與美術學位以及她的作品廣受歡迎結合起來。“我開始將我的兩種熱情結合起來;以我所有的雙重身份出發,成為一名以航海為媒介的藝術家,”莉亞告訴我,“我透過回到切爾西完成我的學位開始了這段旅程,作為 法拉第-米爾 OSTAR 單人跨大西洋比賽的參賽者,從英格蘭到美國。”

2005 年,莉亞是最年輕的參賽者,也是唯一一位完成跨大西洋比賽的女性,比賽在一艘 40 英尺長的三體船上進行了 28 天。此後,莉亞回到藝術學校完成了她的學位,並在 2006 年 6 月花了 28 天的時間住在她的三體船上,重溫她的跨大西洋比賽的經歷,甚至細緻到她吃什麼和如何睡覺。切爾西藝術學院庭院中的這一禁閉壯舉為莉亞贏得了 BBC 廣播 DJ 西蒙·馬約的“大衛·布萊恩遇見艾倫·麥克阿瑟”的稱號。

莉亞當時在她的 部落格 上寫道:“我帶著 120 升飲用水、74 包速溶加水餐和睡袋,完全自給自足。當微風陣陣,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大樓之間形成風道時,我經歷了同樣的嚴酷考驗——升帆和降帆,以這種方式和那種方式進行調整,這是一場 24/7 直播到我的網站和紐約埃穆爾洛畫廊大螢幕上的行為藝術表演。我用人海取代了大西洋——來自近處和遠方海岸的遊客。”

她的裝置作品《絕對孤獨:一個女人,一艘船》,旨在揭示單人航行的意義和對孤獨的重演。儘管如此,由於有 1000 名參觀者參觀了“互動”展覽,莉亞有很多可以交談的人。

將三體船運到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附近的空間本身就是一項壯舉。這需要七個月的細緻規劃和 36 人團隊的投入,才能將三體船駛入泰晤士河並拖入庭院。需要獲得 15 個不同政府機構的許可,包括允許在沃克斯豪爾橋上封閉四條交通車道 12 分鐘的許可。

在此之後,莉亞的下一個大型專案是創作一件以遊艇為載體的藝術品,在 2006 年的 朗姆之路 單人比賽期間,在牆壁上寫下她的想法和感受。然後這艘船將被切成兩半,以展示船隻的內部結構和莉亞被掏空的思想。這與衛星電話或海上部落格有點不同。

我問莉亞,她為什麼要在船艙牆壁上寫下這份日記,現在這艘遊艇怎麼樣了?莉亞講述的整個故事非常引人入勝,所以我把它全部收錄進來了

“我參加比賽的唯一目的是將我對體驗的日記寫在船隻的內蒙皮上。當時,我著迷於 巴什拉 關於“空間詩學”的思想——我們與我們居住的建築的關係。多虧一群有進取心的個人購買了將船切成兩半以展示日記的想法,將其作為兩個真人大小的半船體,融資在奇蹟般的四天內就獲得了。半船體——包括桅杆和龍骨的一半,然後將巡迴展覽到一系列畫廊,包括里約熱內盧 MOMA。”

“我無法預測實際發生的事情。到第 19 天(23 天航行中的)我停止在船艙內部寫作。我意識到我選擇在外面寒冷潮溼地睡覺,而不是住在昨日思維的前庭中,與前天的噩夢和恐懼分享同一個空間:單人航行的欣快高峰和深淵般的低谷。”

“與此同時……在我的微觀世界之外,我的投資公司被主要股東收購,遺憾的是,當到達瓜德羅普島時,我對這艘船(或日記)的任何權利都不再屬於我。這艘船仍然要被切成兩半,並且註定要成為一個巡迴展覽……只是沒有我。在一個奇怪的命運轉折中,試圖將船從加勒比海航行到北美造船廠的船長變得神志不清,暈船,並在遊輪前來求救時放棄了這艘船。不幸的是,這艘船在此過程中被卸下了桅杆(可能還被撞出了洞),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了。”

這正好表明了航海和藝術界是多麼的岌岌可危。的確,它也暗示了我們精神穩定的岌岌可危,以及獨自面對各種元素所需的勇氣。那麼,這位勇敢的水手藝術家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莉亞目前在美國羅德島州的一艘船上擔任工程師,目的是獲得必要的航海時間,以成為一名合格的 MCA Y4 持牌海事工程師。我問她,作為一個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的女性,感覺如何?莉亞說:“將我推薦到目前在 100 英尺噴氣式快艇上擔任工程師職位的船員中介機構說,他們只知道全球約有五名女性工程師在超級遊艇上專業工作。當我三年前剛開始學習船舶工程時,除了我之外,我班上的每個人都成功獲得了學徒資格。自從 划槳橫渡大西洋 以來,當時阻礙我的任何障礙似乎都已消除。” 她給年輕女性的建議是:“如果你有動力去做,就忽略那些反對者;跟隨你的直覺,堅持自己的道路!”

莉亞還在進行一個非凡的專案,即用帆船創作音樂。您可以在 YouTube 上 聽到她談論 她對這個專案的構想。實驗性的數字音樂是透過海洋電子裝置的運動合成和調製的,這些裝置連線到一個開放式船艇樂團盒子上。莉亞與前 Duran Duran 音響工程師馬克·泰-沃頓合作,使她的想法變為現實。在 這個影片 中觀看他們測試原理。

莉亞寫道:“開放式船艇樂團旨在透過音樂這種通用語言來慶祝我們對海洋的體驗。” ——在 “音樂會”試驗 中,它似乎效果良好。該專案已暫停,等待開發資金。

但是,工程和發明從航海中製作音樂的方法並不是全部。莉亞還將於 10 月在英國法爾茅斯大學開始攻讀專業寫作碩士學位。她說:“是時候講述我的故事了”。我個人而言,迫不及待地想讀到它。

Christine Ottery is a journalist with a very broad range interests and a MA in science journalism from City University. In the past year she has written about art and science for the New Scientist, technology for Wired UK, neuroscience for the Dana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 SciDev.net, 'the female Viagra' for Comment is Free,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Ecologist.co.uk and the Guardian. On top of all this, Christine has been known to blog, tweet, present podcasts, deliver talks and film and produce for online broadcast.

More by Christine Otte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