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時間和精力,以便慢節奏生活,快速繁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誰為你做飯?你是獨居並自己做一切事情,還是你是一個夥伴關係、室友關係或大家庭的一部分,食物是共享的? 很可能,你的生活狀況越複雜,食物分配就越複雜。 也許一個人買食物,另一個人做飯,或者每個人都參與獲取和製作,但你們並非都喜歡同樣的東西,所以有時你不得不為討厭咖哩之夜的孩子做一份額外的花生醬和果凍三明治。

人類分享食物和勞動。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根據地位分配食物(克里斯·洛克的《更大更黑》中的“大塊雞肉” - 警告,粗俗語言(和一點性別歧視)在前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也許你是總是得到大塊雞肉的父母,或者也許你是總是似乎被偷走剩菜的室友。 問題是,為什麼? 這對你自己的壓力和能量儲備,以及最終的生殖成功有什麼影響?

能量池預算的概念

凱倫·克萊默、梅雷迪思·賴克斯、彼得·埃裡森和其他人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論文提出了這個問題。 特別是,他們探討了人類緩慢的生活史的悖論——我們花費很長時間長大、成熟、完全獨立並擁有自己的後代——以及快速繁殖——一旦我們能夠生育孩子,我們就有能力生育許多重疊的、依賴性的後代(克萊默和埃裡森,2010)。

考慮到許多狩獵採集人口的首次生育年齡在十幾歲末(克萊默等人,2009 年),但這些人口中的個體通常要到三十多歲才能成為完全有能力的獵人和覓食者(古爾文等人,2006 年;克萊默等人,2009 年;沃克等人,2002 年)。 在工業化人口中,我們的平均首次生育年齡在二十幾歲中期到後期(這裡是僅限美國的 CDC 統計資料),但我們的平均完全經濟獨立同樣晚(這並不是說沒有許多十幾歲和年輕成年人完全獨立於父母,但也許多人在二三十歲時仍在獲得貸款、首付幫助或經濟援助)。

這種差距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是行不通的:大多數靈長類動物在生命早期就成為獨立的覓食者,所以他們收集什麼,就吃什麼。 如果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生存,他們肯定不會將任何能量分配給繁殖,因此他們的生殖成功率將很低或為零。

我們如何處理首次生育年齡和完全獨立之間的幾年? 我們如何在消耗父母資源的同時,花費如此長的時間成熟,但仍然設法生育相當數量的嬰兒? 人類設法規避我們非常緩慢和依賴的幼年期,因此透過個體之間的能量(食物,或工業社會的食物貨幣)和勞動(特別是育兒)轉移,擁有充足的能量進行繁殖。

當個體狩獵或覓食時,許多人能夠帶回比自己吃的更多的食物,這些食物在其家庭或社群中共享。 不同生育狀態的個體甚至可能為其家庭做出更多貢獻,以增加其間接適應性,正如在哈扎狩獵採集者中的祖母(霍克斯等人,1997 年)和追求者(霍克斯等人,1997 年)或父親(馬洛,2001 年)中發現的那樣,也許是為了抵消懷孕或哺乳母親可能較低的覓食能力。 越來越多的人同意,人類是合作繁殖物種(赫迪,2008 年),這意味著育兒的勞動轉移可能經常發生。

我們分享是好事,覓食和育兒行為對一個人的背景以及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做出反應。 這意味著一個人的社會環境可能在一個人的生存和繁殖的能量和時間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賴克斯等人,2009 年)。

為什麼能量池預算很酷

瞭解我們的能量來自哪裡——在日常食物獲取勞動中,誰輕鬆,誰辛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許多在人類群體中各不相同的有趣事物。 例如,較輕的青少年工作量可以促進更快的青少年生長。 我之前談到過普梅狩獵採集者,作為一個相對早期繁殖的人口的例子。 克萊默等人(2009 年)已經表明,普梅女孩的月經初潮和首次生育早於大多數狩獵採集者(檢視這篇文章中的第一張圖片)。 這些女孩往往被賦予較低的覓食期望,這間接增加了她們的能量預算,因為原本用於覓食努力的能量現在可以用於維持和繁殖。 這有助於她們實現更快的生長和更早的生殖成熟。

瞭解能量轉移的性質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合作繁殖。 在懷孕和哺乳母親的覓食工作量仍然很高的群體中,她們是否從育兒中獲得喘息的機會來抵消這些成本? 誰幫助更多:同齡人、父親、外祖母還是祖母? 什麼因素驅動了不同人群之間異親撫育的差異? 我想知道這些行為在一個群體內甚至有多麼多樣化:也許有些母親更喜歡覓食而不是育兒,反之亦然,因此發現自己做更多的一項或另一項。 我想知道,這是否會對生殖成功產生最終影響,這取決於環境和覓食的難度。

但我發現真正有趣的是,有些人可能會透過這些基於地位、親屬關係和友誼的能量轉移獲得更多或更少的食物。 也就是說,你認識誰,你的母親或父親是誰,你來自什麼樣的文化,以及它是否對某些人更好或更差,這都可能對個人的能量預算產生最終影響。 這是在社會環境對壓力和健康(例如,艾伯特等人,2008 年;基科爾特-格拉澤等人,2010 年;米勒等人,2002 年)的已記錄影響之上的。 因此,我們的社會環境至少在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影響著健康和生殖成功:基於能量的機制和基於壓力的機制,它們並非互斥的路徑。

從能量池預算模型開始,解決了關於哪個生態因素對繁殖“最”重要的許多爭論。 現實情況是,無論我和其他人多麼喜歡談論炎症、壓力、免疫功能和其他東西,所有這些因素最終都透過資源分配——透過能量——影響身體。 能量池預算概念為所有這些因素提供了一個空間,以及一個理解它們的有用框架。

參考文獻

Albert MA, Ravenell J, Glynn RJ, Khera A, Halevy N, de Lemos JA. 2008. 心血管風險指標與達拉斯心臟研究中感知的種族/民族歧視。《美國心臟雜誌》156(6):1103-1109。

Gurven M, Kaplan H, Gutierrez M. 2006. 成為一名熟練的獵人需要多長時間? 對延長髮育和長壽命演變的影響。《人類進化雜誌》51(5):454-470。

Hawkes K, O'Connell JF, Blurton Jones NG. 1997. 哈扎婦女的時間分配、後代供應和長絕經後壽命的演變。《當代人類學》38(4):551-577。

Hrdy S. 2008. 人類發展的進化背景:合作繁殖模型。見:Salmon C, Shackelford T, 編輯。《家庭關係:進化視角》:牛津大學出版社。

Kiecolt-Glaser JK, Gouin J-P, Hantsoo L. 2010. 親密關係、炎症和健康。《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學評論》35(1):33-38。

Kramer KL, Ellison PT. 2010. 能量池預算:重新定位人類能量分配權衡。《進化人類學》19:136-147。

Kramer KL, Greaves RD, Ellison PT. 2009. 普梅狩獵採集者中早期生殖成熟:能量池模型對快速生活史的影響。《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21(4):430-437。

Marlowe F. 2001. 男性對覓食者飲食和女性生殖成功的貢獻。《當代人類學》42(5):755-760。

Miller GE, Stetler CA, Carney RM, Freedland KE, Banks WA. 2002. 臨床抑鬱症和冠心病炎症風險標誌物。《美國心臟病學雜誌》90(12):1279-1283。

Reiches MW, Ellison PT, Lipson SF, Sharrock KC, Gardiner E, Duncan LG. 2009. 能量池預算和人類生活史。《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21(4):421-429。

Walker R, Hill K, Kaplan H, McMillan G. 2002. 東巴拉圭阿切人的狩獵能力中的年齡依賴性。《人類進化雜誌》42(6):639-657。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