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學專業學生:現在輪到你們了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我向我的讀者徵求了意見,想了解他們認為接觸非科學專業學生的最佳方法是什麼,以使他們欣賞甚至愛上科學。以下是他們的一些看法

來自 Momma, PhD:

要在一門 100 級別的課程中取得成功,你必須做好努力學習的準備(可能比在你的非科學課程中更努力)。你必須願意進入一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如果答案是錯誤的,即使是論證充分的答案也不會獲得部分學分。你必須做大量的筆記,你必須完成閱讀……

要在科學中找到你的熱情,思考世界的運作方式,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為什麼會有不同的人種?種族是真實的嗎?——就像它僅僅是一種社會建構,還是有生物學基礎?為什麼你喝酒後會小便很多?計算機如何儲存資料?觸控式螢幕是如何工作的?貝殼是由什麼製成的?它們是如何製成的?如果你批判性地看待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你就會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科學。重新拾起孩子般總是問“如何”和“為什麼”的習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Good enough cook 寫道:

第一次上大學時,我完全是個科學恐懼症患者……

我現在更能識別出那些扭曲我理解的潛在假設。當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再次接觸化學時,我意識到,早些時候阻礙我學習化學能力的事情之一是我完全不加反思的假設,即化學基本上是關於液體的物理性質,而物理學基本上是關於固體的物理性質……意識到存在不同種類的區分是理解化學課試圖教給我什麼以及相應地調整我的全域性觀的關鍵,這使得我更容易將課程的主題內容融入到整個學期中……

早些時候一位評論者提出的關於讓學生對材料的難度感到自在的觀點也很關鍵。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更願意接受錯誤。我從內心深處理解,一連串的錯誤答案往往是得出正確答案的必要階段——這與我在高中和大學時期的想法不同。我擔心現在的學生甚至比我更不準備應對錯誤的答案——基於考試的教育已經削弱了他們將學習視為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系列預定結果的能力。任何你可以做的事情,以向學生強調犯錯是可以的——甚至是有幫助的!——併為他們建模如何將錯誤的答案作為通往更好理解的途徑,都將有助於讓他們更有信心。

來自 zfaulkes:

“你認為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人需要什麼?”……

瞭解一些關於科學過程的東西。我不是指教科書中出現的像菜譜一樣的“科學方法”,而是專業科學家處理的實際混亂的現實,比如證據的多樣性,一些關於科學是如何資助的,以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問,“那是在同行評審的論文中嗎?”

DrLPalmer 寫道:

大學假定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僅要閱讀教科書,還要檢視其他來源(是的,維基百科可以提供幫助),這些來源對課堂上提出的相同主題給出概述和不同的展示。一個很大的幫助是在課後立即簡要回顧課堂內容(內容會在 24 小時內透過回顧進入長期記憶)。上課是一項工作,是對未來的投資。我們無法預測課程的哪些部分會在我們以後的工作中變得相關。

但這只是一些例子——你需要閱讀評論區以檢視全部內容。

我發現這個練習有用的地方在於,它給了我空間退後一步,思考我的課程。我如何支援我的學生,我如何促成好的或壞的行為?但我也想思考我的學生能教給我什麼。

所以,現在輪到你們了,Anth 143 的學生們。他們的建議引起了你們的共鳴嗎?抓住你們的注意力,讓你們信任我們,需要什麼?你們早期的科學經驗如何影響了你們今天的感受?在你們身上建立對科學的真正欣賞需要什麼?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