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磁鐵瘋狂:當可能的解釋範圍超出你自己的假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篇博文最初於2011年3月4日出現在我的部落格上。今天我將其分享給《大眾科學》的讀者,因為我已將這篇文章佈置給我的學生作為下週的作業。另外,誰不喜歡看約翰·蒂爾尼被駁倒呢?

我的女兒再過幾周就三歲了。她喜歡講故事。這些故事每次都有相同的、簡單的情節:她和她的朋友朵拉、迭戈、布茨和小美洲豹去冒險,從巨型禿鷹手中拯救媽媽。或者有時是媽媽和朵拉、迭戈、布茨和小美洲豹拯救她。或者有時是爸爸來拯救。

故事中幾乎總會有一個網,然後需要一把救援剪刀來剪斷俘虜的束縛。但這些故事的變化非常小,其框架大量借用自我女兒所知的為數不多的神話之一:《愛探險的朵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進化心理學通常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式,他們不是借用學前卡通片,而是借用異配生殖的概念。異配生殖是由大小不等的配子形成的有性生殖,在我們的譜系中,雌性產生大的卵子,雄性產生小的精子。這為差異生殖投入奠定了基礎,雌性通常會在妊娠、哺乳和照顧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由此,進化心理學的支持者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關係中想要的東西以及最佳的關係型別存在本質差異,而這種廣泛的模型使得可以將任何行為硬塞進其適應性框架中。

約翰·蒂爾尼登場了,這位是我的(不)最喜歡的《紐約時報》記者。這個人認為性別歧視是一種激進行為(我指的是他關於科學領域性別差異的迷人文章)。所以我猜當他在他最近的文章《排卵期女性的威脅氣味》中公開自己是進化心理學的狂熱粉絲時,我不應該感到驚訝。

蒂爾尼報道了喬恩·馬納及其他研究關係維持(即維繫伴侶關係的系列行為)的學者的工作。特別是,蒂爾尼關注的是“花心”的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防止一夫一妻制伴侶出現“花心”的可能機制。這裡的想法是,關係維持在進化上是具有適應性的,因為當伴侶關係保持穩定時,更容易撫養後代並提高生殖成功率。

解釋的範圍

蒂爾尼專欄所依據的研究是米勒和馬納(2010 年)的研究。三十八名男大學生在與一名女性互動的過程中,在其月經週期的幾個時間點對該女性的吸引力進行了評分。作者發現,女性所處的週期階段與單身男性認為她有多大吸引力之間沒有關係,但女性受孕機率與已婚男性認為她有多大吸引力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米勒和馬納(2010 年)討論了什麼?蒂爾尼如此著迷的想法是什麼?

“佛羅里達州的一些男性可能只是想透過貶低女性的吸引力來顯得自己很正派,就像丈夫會立即否定妻子指出的任何女性一樣。(那個維多利亞的秘密模特?呃!矽膠骷髏。)但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喬恩·馬納表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因為男性是在私下填寫答案的,並且不希望評分被研究人員以外的任何人看到。”

“看來這些男性確實在努力避開他們對排卵期女性產生的任何誘惑,”與索爾·米勒(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共同進行這項研究的馬納博士說。“他們試圖說服自己,這個女人是不可取的。我懷疑有些男人真的相信了他們所說的話。其他人可能仍然感覺到他們被禁止的慾望暗流湧動,但我敢打賭,僅僅表達他們缺乏吸引力就幫助他們壓制了這種慾望。””

這種推測與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無關。該研究中沒有任何地方評估參與者的心態或詢問他們對此有何感受。我們怎麼知道他們試圖說服自己什麼?這個發現雖然有趣,但並沒有檢驗他們關於關係維持的進化框架的假設,該框架包括適應性地抑制對其他人的吸引力。

馬納等人(2009 年)研究了當人們首次接觸到諸如“慾望”和“親吻”等性暗示詞語時,對異性有吸引力的人的影像的關注程度。他們招募了 120 名異性戀大學生,其中 36 人處於穩定的戀愛關係中。與非戀愛關係的人相比,處於穩定戀愛關係中的人對有吸引力的影像的關注度要低得多。蒂爾尼竊笑道,

“用與性相關的詞語進行潛意識啟動顯然激活了一些無意識的保護機制:不要誘惑我!我什麼也沒看見!我什麼也沒看見!”

我自己也做過人體受試者研究,受試者通常會告訴你或做他們認為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或者如果他們不想讓你知道真相,他們就不會誠實。如果像蒂爾尼自己最初提出的那樣,受訪者不是在抵制誘惑,而是想顯得自己很正派呢?如果,現在請耐心聽我說,因為這可能聽起來很瘋狂,這些研究中的人愛著他們的伴侶,並且真的對其他人不感興趣呢?通常,進化心理學想要為一種行為提供單一的解釋,而可能的解釋範圍遠遠超出他們的假設。

人類學視角

斯坦福大學副教授、Monkey’s Uncle 部落格博主傑米·瓊斯這樣描述人類學,

“……[人]類學是一門旨在解釋人類多樣性在所有形式上的起源和維持的科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類學的範圍必須是毫無保留地宏大的。如果不記錄人類多樣性的全部範圍,包括時間、空間和跨文化,我們如何解釋人類多樣性?……人類多樣性的畫卷從何而來?我們如何不斷地抵抗強大的同質化力量並保持我們的多樣性?哪些共性超越了地域差異,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文明是如何興衰的?人類的命運又是什麼?”

傑米出色地描繪了記錄和理解多樣性的重要性,即使面對試圖簡化人性的努力。因此,在我看來,人類學視角通常與進化心理學對行為的解釋相悖。

人類學視角會問,如果你採用這些基本觀察結果,而不是決定一個最喜歡的解釋並將其應用於所有人,而是將它們放入一個模型中,你可以在其中改變背景(特定年齡/性別的死亡率、資源分配等等),看看哪些策略實際上能帶來適應性優勢,會發生什麼?也就是說,當你真正將一些變異性納入等式時,對於蒂爾尼感到同情的已婚男性來說,這仍然是最佳策略嗎?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許多心理學經驗主義研究都依賴於為獲得課程學分而參與研究的大學生。當人們想要將研究與進化適應性聯絡起來時,大學生可能是一個起點,但不是終點。

我非常反對繼續使用這個人群來對所有人類做出普遍性陳述。大學生通常試圖避免懷孕並積累他們的經濟和社會資本,因此為了生殖成功而維持關係的情況很少存在。除非我們能夠證明,關係維持以及米勒、馬納和其他人在其中研究的特定行為在許多人群中都有表現,尤其是在育齡人群中,否則他們關於適應性的論點就站不住腳。

另一個問題是,進化心理學中關於關係的大多數研究往往是異性戀規範的,這意味著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要麼所有人都是異性戀,要麼普遍最佳的行為策略是成為異性戀。他們也傾向於假設最佳策略是一夫一妻制,如果能以這種方式獲得更好的基因或更多的後代,偶爾允許偷偷摸摸的婚外情(請記住,在某些情況下,生物學上的優勢與文化上的適當性之間存在差異——這裡的論點不是反對一夫一妻制文化)。

但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只是人類採用的眾多生殖策略之一。根據你的衡量標準,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婚姻)爭奪最常見的策略——事實上,一夫多妻制發生在約 80% 的現代人類社會中(默多克和懷特,1969 年)。甚至有一些罕見的人群實行一妻多夫制,即一名女性與多名男性結婚。而且,即使在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群體中,連續一夫一妻制也比終身一夫一妻制更為常見:這意味著個人擁有一系列一夫一妻制關係,而不是找到一個終身伴侶(所以不,離婚不是現代人類的發明)。

從更廣泛的比較視角來看,一夫一妻制根本沒有被我們最親近的親戚所實踐。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與我們有相同的親緣關係,它們都是濫交的。這是一個科學術語,指的是一種生殖策略,即雌性和雄性在每個生育期都做出與多個個體交配的生殖決定。倭黑猩猩也是濫交的,但它們也使用異性戀和同性戀性行為來減輕壓力和攻擊性,並在彼此之間建立聯絡。大猩猩是我們下一個最親近的親戚,它們是一夫多妻制的。猩猩非常孤獨,但本質上是濫交的。只有當你深入研究較小的猿類,即長臂猿時,你才會看到任何一夫一妻制,而且它們遠沒有我們最初認為的那麼一夫一妻制(布羅克爾曼等人,1998 年)。

在某些時候,在某些情況下,維持異性戀的一夫一妻制關係當然是有利的。但即使在人類中,它也不是普遍適應性的。在沒有人研究在採用不同生殖策略的人群中出現的這些行為,並且在缺乏比較資料來支援這些論斷的情況下,我們陷入了僵局。

結論

用一位朋友的話來說,進化心理學與進化論的聯絡就像用一根破舊的舊延長線連線起來一樣。進化心理學採用一些非常基本的、祖先的條件,例如差異化的生殖成本,並以一種足夠模糊的方式使用它,以至於任何行為都可以與女性通常是投入所有時間和精力來生育後代的人聯絡起來。然而,進化心理學經常忽略自然選擇(進化機制)所必需的三個條件。為了讓自然選擇作用於一個性狀,該性狀必須是可變的、可遺傳的,並且產生差異化的生殖成功率。進化心理學很少理解性狀的變異性,很少檢查所述性狀是否具有遺傳成分,也很少測試他們的性狀是否賦予生殖優勢。

排卵期女性是對伴侶和諧的威脅嗎?她們的氣味是否會成為一種誘惑,讓高尚的男性必須壓制?我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我也認為這是許多可能的解釋中最不可能的一種。

不幸的是,《紐約時報》的讀者,蒂爾尼愛這個想法勝過他質疑這個想法。

致謝

我要感謝查爾斯·羅斯曼,我的朋友、學院裡的老頑固和來自地獄的混蛋同事,感謝他審閱了這篇文章的早期草稿,並提供了對其改進至關重要的評論。任何修辭或科學上的錯誤都是我自己的責任。

參考文獻

布羅克爾曼,W.,萊夏德,U.,特里蘇孔,U.,& 雷梅克斯,J.(1998 年)。長臂猿(Hylobates lar)的擴散、配對形成和社會結構。《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42(5),329-339。DOI:10.1007/s002650050445

馬納,J.,蓋利奧特,M.,& 米勒,S.(2009 年)。關係維持的內隱認知:對有吸引力的替代選擇的疏忽。《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45(1),174-179。DOI:10.1016/j.jesp.2008.08.002

米勒,S.,& 馬納,J.(2010 年)。進化與關係維持:生育力線索導致已婚男性貶低關係替代選擇。《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46,1081-1084。

默多克,G.,& 懷特,D.(1969 年)。標準跨文化樣本。《民族學》,8(4)。DOI:10.2307/3772907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