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頂替者,科學文化和發揮我們的潛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不是冒名頂替者

我想我開始寫部落格是因為冒名頂替綜合症。冒名頂替綜合症,對於那些不熟悉這個術語的人來說,是指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屬於或不配她的成就時。這可能來自外部或內部因素,而且實際上,內部因素在定義上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外部因素。

一個人可能會有直接導致她感覺像冒名頂替者的經歷,例如反覆提及她的年齡,儘管她有很強的技術背景,但仍會探究她的專業知識,或者開關於女性科學能力的玩笑。她可能會被提醒,在某些人眼中,她只不過是一個客體,例如閱讀關於研究表明女性的身體被解釋為客體,而男性的身體被解釋為人的研究。一個人可能會內化這些經歷,並感到能力不足,例如當她再次猜測她是否應該被邀請參加精英科學會議、加入大型部落格網路或獲得終身教職*咳嗽 不是我 咳嗽*。這種基於刻板印象威脅的再次猜測實際上可能導致,在性別化的冒名頂替綜合症的情況下,女性在與男性談論她們的科學時,實際上聽起來不如男性有能力,但這僅限於與男性交流她們的科學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所以,我剛才說我的部落格是如何從冒名頂替綜合症中產生的。我的信心在於教學和外展(請注意,我沒有說我的優勢,稍後會詳細介紹)。我傾向於投入到我充滿信心的活動中,這樣我就不必處理不自信的感覺。因此,儘管研究型機構通常會給終身教職員工提供建議,但我立即投身於一項主要的教學和服務倡議,這項倡議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我開始寫部落格。現在,教學、服務和外展是教師應該投入大量時間的活動。所有這些工作實際上對我的研究產生了積極的連鎖反應,包括在我的社群、大學和學科中建立關係,為自己樹立創新教師的名聲,提高我的寫作技能和一般的文化人類學知識,並鼓勵我追求更生物文化的研究重點。但我不清楚這些連鎖反應是否值得為此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撰寫手稿和提案。

我是否過著我可以引以為豪的生活?當然。我是否正在從事我認為重要的教學、研究、服務和外展專案?絕對是。我是否以最大化我的終身教職申請的方式安排了我的時間?

沒有。不,我沒有。

這種不同的時間預算——源於我在工作中感覺像個冒名頂替者,並且實際上認為我所做的事情很重要——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問題是,一個人如何在不做逃避那些為你贏得研究榮譽、出版物、資助和終身教職的工作的同時,成為一個做正確事情的教員?需要明確的是,按照我個人的標準,做一個做正確事情的教員,是指在研究以及教學、服務和外展方面都很強的人。這可能與強調關注研究成就的終身教職委員會不同,但差異不大。

事情是這樣的:我認為我的研究有點棒。讓我試著再次宣告這一點,不帶典型的、帶有性別歧視的含糊其辭:我的研究棒極了。我不認為這是《自然》或《科學》會重視的那種研究(哈哈,除非這是一個《自然出版集團》資助的部落格!),我不認為娜塔莉·安吉爾會衝到我家門口,採訪我以及我在一個由中心資助的豪華實驗室裡的一大群研究生和博士後。但我認為我提出的問題、我構建研究的方式以及我收集的證據將對我的領域產生持久而有意義的影響,我希望也能對臨床婦女健康研究產生影響。我有一個視角,可以徹底改變我們對人類生殖生態學的理解,並提出了將要檢驗這種情況的想法和即將到來的試點專案。

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停止像膽小鬼一樣面對我是一個能力較差的研究人員的感覺。想象一下,如果我最終真的能成為我知道自己可以成為的科學家。因為我愛你們所有人,科學寫作是我生活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但我首先是一名科學家,其次才是博主。

帶著這些在腦海中盤旋的想法,以及今年夏天我在這個方向上取得的一些重大進展,我上週末去了 Sci Foo。

哇,我知道 Sci Foo

對於那些不瞭解 Sci Foo 的人(我在 3 號星期五下午 5 點左右之前也是如此),Sci Foo 是由 O’Reilly 集團(因此稱為 Foo,O’Reilly 的朋友)、谷歌和自然出版集團舉辦的科學非會議。這個僅限邀請的會議的選拔過程和目的是不透明的。非會議形式選擇的是大膽的個性,他們不怕即興主持會議,這可能會加劇那些有冒名頂替傾向的人的問題。我有什麼貢獻?我為什麼在這裡?我不知道該主持什麼會議,但如果我不主持會議,我會不會被再次邀請?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責怪 Sci Foo 的形式——我非常享受自己,並且認為透過打破傳統的會議結構可以獲得很多好處。會議組織者值得稱讚,他們採取了一些保障措施來規避冒名頂替綜合症或更安靜的個性:有一個規劃維基供人們提前提供會議想法,並故意留出空位,以便那些不想在第一天晚上提交會議的人有機會思考,並可能在會議後期做出貢獻。

但這並沒有幫助會議絕大多數是男性和白人,比我參加過的任何會議都多。我不認為只有我一個人想知道為什麼這是一個完全的男人節,而且性別比例在我從酒店到谷歌園區的第一次班車上就讓我感到不安。在第一個整天結束時,這種情況有所緩解,因為在我的 Sci Foo 經歷中,我遇到的只有友善、興奮和同事情誼。但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檢查我的態度,並提醒自己我不是一個象徵,要充分參與對話。

科學文化

不知何故,我想是透過互相慫恿,克里斯蒂娜·阿加帕基斯、莎莉·奧托和我共同主持了週六早上第一場關於冒名頂替綜合症和科學文化的會議。克里斯蒂娜·阿加帕基斯提出了這個想法,她是一位合成生物學博士後,也是《大眾科學》的博主,並且寫了她自己關於這次會議的精彩帖子莎莉·奧托是一位生物學教授,她進行數學模型來檢驗關於進化的酷假設,並且是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我知道!!!)。我們想思考一下科學文化,這種文化將許多人排擠出去,然後讓許多留下來的人感覺像冒名頂替者。

當我們第一次出現在房間裡時,已經有一些年輕女性在那裡,所以我認為會議會像我們預測的那樣進行:我們從認識到我們的恐懼中獲得力量,思考一下改變文化,然後繼續前進,互相支援,並努力在會議中佔據一席之地。但突然一群男人——年長的、功成名就的男人——出現了。然後性別比例接近 50-50,比會議好,但仍然不是我們預期的那樣。

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在那裡。他們是盟友嗎?他們是來搗亂會議的嗎?我們介紹了會議,然後讓每位參與者討論這個術語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並簡要描述他們感到自己像冒名頂替者的經歷。對我們來說,即使這佔用了大部分會議時間,也要確保每個人都發言一次,這一點很重要。

事實證明,房間裡的女性來這裡正是出於我們最初設計會議的原因:思考我們的冒名頂替感,面對它們,並從它們中走出來,以便舉辦一次富有成效的會議。房間裡的男性來這裡的原因有幾個不同的原因,沒有一個是壞的,而且都很有趣。一些男人來這裡是為了成為盟友,一些男人來這裡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冒名頂替綜合症這個詞是什麼,想弄清楚,還有一些男人來這裡是因為他們想討論他們對冒名頂替綜合症的定義,即存在一些科學家表現得好像他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實際上是冒名頂替者(這些人非常強烈,想弄清楚如何消滅這些人)。

而且有些男人有時也感覺自己像冒名頂替者。

我認為這次會議對所有人都有教育意義。我們這些熟悉該術語傳統用法的人對這個話題引入了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並討論了制定成功策略以在學術氛圍中生存和發展的途徑。那些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名聲並在之後產生冒名頂替感的人(這非常有趣,並且在房間裡的幾位傑出人士中分享)有一些輕鬆而深思熟慮的方式來應對它。我們都從理想的科學版本中獲得了安慰,這種科學以想法、不確定性和有時犯錯為樂。

我們討論的一些要點值得強調

  • 科學文化通常優先考慮來自態度和出身的感知合法性,而不是實際能力。這與我上面提到的理想科學文化背道而馳,並且使科學家難以成為跨學科的人才。

  • 我們應該對無知、不確定性以及知道我們知道什麼與我們不知道什麼更加開放。同樣,即使直接相反的行為會受到獎勵,但這在科學的許多領域也受到讚賞。

  • 我們需要區分權威和專業知識。有些人擔心科學的民主化實際上會賦予那些說話更權威的人權力,而不是那些最擅長科學的人。

在會議結束時讓我震驚的是,冒名頂替綜合症是普遍存在的。那些想要摧毀冒名頂替者的人和那些想要停止感覺自己像冒名頂替者的人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那些權威性不如他們想象的人,以及那些權威性比他們想象的或受到的待遇更高的人(主要是婦女和有色人種),都是科學文化問題的結果,其中包括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問題。

我們沒有時間討論的是如何從這裡向前邁進。要走向沒有冒名頂替者的科學文化,需要什麼?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