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AmChem: 她尖銳地指出:不要灌洗陰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今天看到的關於栗子的模糊暗示性圖片。

高中時,我喜歡參加科學展覽。我每年都選擇相當隨機的主題,但我記得有一年我研究了土壤的 pH 值及其對花瓣顏色的影響。我種了一小批非洲紫羅蘭幾個星期,然後磨碎它們的花瓣,並用分光光度計對其進行分析。當然,由於我對土壤做了很小的改變,並且改變土壤 pH 值的時間很短,我沒有發現花瓣顏色有任何差異,但我感覺自己像個真正的科學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這些天所做的是真正的科學,當然,但在我讀高中時,沒有人告訴我你可以研究激素和子宮,並稱之為科學。所以,當我詢問如何為《大眾科學》的化學日做出貢獻時,有人建議我研究陰道 pH 值及其對酵母菌感染的影響,我對此產生了興趣。

你可能知道 pH 值是如何衡量溶液的酸性或鹼性的。你甚至可能還記得,水被認為是中性的,在 0 到 14 的 pH 值範圍內,pH 值約為 7。但是有人告訴你陰道是酸性的嗎?

健康的、絕經前婦女的陰道 pH 值往往在 3.8-4.5 左右。(然而,這可能有點以美國或歐洲為中心。另一個部落格帖子的主題是檢查全球 pH 值的變化:我找到一篇關於印度尼西亞婦女的文章,表明平均值略高:Ocviyanti 等人 2010 年。)擁有酸性陰道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使陰道和子宮環境不太適合細菌和其他異物。當陰道稍微偏鹼性時,比如在 5 及以上時,似乎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和酵母菌過度生長的影響。

有幾個因素會影響陰道 pH 值。首先,它似乎與雌二醇濃度呈負相關。雌二醇是在月經週期的前半段增加並在排卵期達到峰值的激素。這意味著從經前期、月經期和下一個週期的第一個星期左右,雌二醇含量都相當低。因此,在這段時間以及圍絕經期和絕經期,陰道會變得稍微偏鹼性。事實上,到絕經期時,陰道 pH 值接近中性(Caillouette 等人 1997 年)。

正如您可能預料的那樣,將 pH 值較高的東西放入陰道也會升高陰道的 pH 值。這就是無保護異性性行為和陰道沖洗發揮作用的地方。精液略呈鹼性,健康射精物的 pH 值約為 7.2-7.8。這意味著酸性陰道環境可能不利於精液,但也意味著精液可能會升高陰道 pH 值。

陰道沖洗是用液體(通常是液流)清潔陰道。現在也有溼巾可供使用。一些但並非所有資料表明,非裔美國婦女對陰道沖洗的態度與高加索婦女不同,並且陰道沖洗的頻率更高(Hansen Cottrell 2006 年)。

然而,除了用作侮辱(或者,在我的輪滑德比隊的情況下,當特定的干擾隊員上場時,作為戰鬥口號),“douche”(灌洗陰道的人或物)這個詞可能並沒有經常出現在日常對話中……直到最近。Summer’s Eve(夏依),一個女性清潔產品品牌,包括陰道沖洗液和溼巾,最近因其最新的廣告宣傳活動而陷入困境。他們的會說話的手的廣告描繪了種族刻板印象(並且此後已被撤下),而他們的歷史廣告,用最近一位女權主義者評論員的話來說,幫助提醒女性,對許多人來說,我們只是“一個長著腿的陰道”。

透過這些影片,無論老少(“歷史”影片的加長版在哈利·波特的開場放映),現在都有一種印象,即陰道沖洗和女性溼巾是表達你對陰道愛意的一種方式。

它們不是。

快速的 Google 搜尋會彈出幾個信譽良好的網站,其中包含良好的醫療資訊,所有這些網站都建議不要進行陰道沖洗。快速的 Google Scholar 搜尋揭示了實證科學文章,這些文章證明了陰道沖洗不健康的至少兩個主要原因。首先,許多陰道沖洗產品的鹼性都高於健康的絕經前婦女的陰道。其次,陰道沖洗產品和女性溼巾含有香料,這會刺激陰唇、外陰和陰道敏感的皮膚。

這兩個問題都會擾亂正常的陰道菌群。當您擾亂正常菌群時,即一直生活在您體內的良性細菌,它們的存在往往會戰勝壞細菌,您就會得到更多的壞細菌。這可能會導致細菌性陰道病(Brotman 等人 2008 年,Holzman 等人 2001 年)和酵母菌感染的風險增加,特別是細菌性陰道病會增加早產的風險(Hillier 等人 1995 年)。

現在,一些陰道沖洗產品聲稱是 pH 值平衡的,Summer’s Eve 就是其中之一。但我怎麼也找不到實際的 pH 值是多少。它是針對皮膚(pH 值約為 5.5)平衡的嗎?它是以中性(7)來平衡 pH 值的嗎?這兩者都表明它對陰道來說太鹼性了。

但即使我們假設女性清潔產品的 pH 值足夠低,不會破壞陰道的酸度,您仍然有香料的問題。不僅現在有相當多的人對消費品中使用的主要香料過敏(Buckley 等人 2001 年),而且香料本身也可能刺激那些不過敏的人的生殖器周圍的皮膚。對香料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引發或加重外陰疾病(Margesson 2004 年)。

讓你的陰道自行清潔。它是酸性的,這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不應該聞起來像花。它應該聞起來像陰道。

參考文獻

Brotman, R., Klebanoff, M., Nansel, T., Andrews, W., Schwebke, J., Zhang, J., Yu, K., Zenilman, J., & Scharfstein, D. (2008). 陰道沖洗與細菌性陰道病縱向研究——邊際結構模型分析。《美國流行病學雜誌》,168 (2), 188-196。DOI: 10.1093/aje/kwn103

Buckley, D., Wakelin, S., Seed, P., Holloway, D., Rycroft, R., White, I., & McFadden, J. (2000). 在 17 年期間的斑貼試驗人群中香料過敏的頻率。《英國皮膚病學雜誌》,142 (2), 279-283。DOI: 10.1046/j.1365-2133.2000.03298.x

Caillouette JC, Sharp CF Jr, Zimmerman GJ, & Roy S (1997). 陰道 pH 值作為細菌病原體和絕經狀態的標誌。《美國婦產科雜誌》,176 (6)。PMID: 9215184

Cottrell, B. (2003). 陰道沖洗。《婦產科、婦科和新生兒護理雜誌》,32 (1), 12-18。DOI: 10.1177/0884217502239796

Hillier, S., Nugent, R., Eschenbach, D., Krohn, M., Gibbs, R., Martin, D., Cotch, M., Edelman, R., Pastorek, J., Rao, A., McNellis, D., Regan, J., Carey, J., & Klebanoff, M. (1995). 細菌性陰道病與低出生體重嬰兒早產之間的關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333 (26), 1737-1742。DOI: 10.1056/NEJM199512283332604

Holzman, C., Leventhal, J., Qiu, H., Jones, N., & Wang, J. (2001). 與非妊娠婦女細菌性陰道病相關的因素。《美國公共衛生雜誌》,91 (10), 1664-1670。DOI: 10.2105/AJPH.91.10.1664

Margesson, L. (2004). 外陰接觸性皮炎。《皮膚病治療》,17 (1), 20-27。DOI: 10.1111/j.1396-0296.2004.04003.x

Ocviyanti, D, Rosana, Y, Arifin, Z, & Darmawan, F (2010). 避孕對印度尼西亞婦女陰道酸度的影響。《印度尼西亞婦產科雜誌》,34 (2), 69-72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