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並非女性專屬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本週休假。我決定與大眾科學的讀者分享我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文章,希望能讓更多人對生理學、女性健康和文化感到興奮。祝您閱讀愉快!

我十三歲時,來了月經。不久之後,我記得和母親去了護士診所——她的名字叫黛比。黛比告訴我,女孩一旦來月經,就更容易貧血,我必須注意這一點。她建議我開始服用鐵補充劑。

關於那次談話的某些內容讓我感到惱火,即使在我幾年後發現自己有點貧血時也是如此。我不喜歡暗示一個人僅僅因為是女性就可能患病。我不明白月經,每次月經僅流失約三十毫升血液,怎麼會對女性的鐵狀態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的未來。


當我上大學時,我在我的本科畢業論文中更深入地研究了這個問題。我發現了兩項重要的研究

首先,大多數人認為,男性和女性在青春期開始出現的鐵儲存量差異是由於月經來潮引起的,並且看起來像這樣

圖 1. 虛構的資料,用於直觀地表示假設的血紅蛋白性別差異產生方式。不,我在文獻中找不到真實資料,但是,如果您找到任何資料,請傳送給我,我會更新帖子。

然而,男性和女性鐵狀態的性別差異源於青春期男性鐵儲存量的增加,而不是女性鐵儲存量的減少。這與氧氣運輸和睪酮有關 (Bergstrom et al 1995)。這意味著青春期發生的差異實際上看起來像這樣

圖 2. 虛構的資料,用於直觀地表示實際的血紅蛋白性別差異產生方式。參見圖 1 的注意事項。

其次,男性缺鐵性貧血 (IDA) 的主要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因此當男性出現 IDA 時,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內窺鏡檢查。當女性出現 IDA 時,他們會給她鐵補充劑,並告訴她回家,因為這只是她的“女性問題”。Kepczyk 等人 (1999) 決定對那些被專家診斷為婦科來源的 IDA 女性進行內窺鏡檢查。他們發現高達 百分之八十六 的這些女性患有可能是導致她們 IDA 的胃腸道疾病。因此,月經可能與她們的 IDA 無關,而月經使她們患病的假設實際上阻礙了正確的診斷。

該研究中的大多數女性都在內出血,但直到那時才有人發現,因為她們有月經。

當我讀研究生時,我想研究月經和子宮內膜功能,因為認為它本身會引起疾病的假設似乎會導致許多女性對醫療系統感到沮喪。我認為我們最好更好地瞭解身體這一部分的變異……所以我才這樣做了。我去了波蘭農村,我的同事格拉齊娜·亞辛斯卡博士在那裡有一個可愛的野外工作站,非常適合測試我關於子宮內膜的問題:我想要一個非工業化人口,但又不能選擇太偏遠的地方,以至於我無法去醫院,因為女性需要為我做超聲檢查來對她們的子宮內膜進行成像。然後,我並沒有著手測試關於 IDA 的具體問題,但亞辛斯卡博士想對我的受試者進行一些血液測試,用於一項相關研究,並碰巧對她們進行了全面的檢查。

無意中,我最終獲得了兩個非常有用的證據:她們的子宮內膜厚度測量值和她們的鐵狀態。我還知道她們的膳食鐵攝入量,因為我做了 24 小時飲食回顧。我意識到我面前有證據可以直接測試月經與貧血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像我讀過的其他研究那樣間接測試。

這只是一些簡單的相關性(Clancy 等人 2006 年)

圖 3. 紅細胞 (RBC) 和血紅蛋白 (Hg) 與子宮內膜厚度 (ET) 呈正相關(來自 Clancy 等人 2006 年)。點選放大!

看看子宮內膜厚度 (ET) 與紅細胞 (RBC) 以及 ET 與血紅蛋白 (Hg) 之間關係的 p 值:兩者都具有統計學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關係是正相關的。這意味著子宮內膜越厚,鐵狀態越好。我承認,當我執行這些統計資料時,我的假設只是兩者之間不會存在任何關係,可能意味著 ET 對鐵狀態的影響最多是中性的。但是正相關效應?至少在這個測試中,沒有證據支援流行的醫學假設,即月經與 IDA 相關。

我最近想起了我的這項研究,因為它被其他研究略有不同內容的人引用了(虛榮的谷歌學術搜尋會讓你得到這個)。密歇根大學的伊麗莎白·米勒撰寫了一篇非常有趣的關於孕產婦血紅蛋白耗竭的論文,這種情況是指懷孕和哺乳會消耗鐵儲存量。米勒 (2010) 在肯亞北部的兩個人群中研究了這種現象,一個是定居人口,另一個是更偏遠的遊牧人口,以此來了解生育間隔、能量限制和膳食鐵攝入量對孕產婦耗竭的不同影響。我將只關注這項研究中與月經和 IDA 問題相關的部分。

米勒發現,哺乳期母親的鐵儲存量隨著產後月份的增加而緩慢增加,但這些女性生育的孩子越多,她們的血紅蛋白就越低。這在鐵需要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分配的位置,以及生育多個孩子的女性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在生下一個孩子之前補充鐵方面是有道理的。

但對我來說,真正酷的發現是,產後月經復潮與血紅蛋白呈正相關。產後月經復潮的時間差異很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量的可獲得性和哺乳習慣。這些結果,即一旦你再次開始來月經,鐵儲存量就會增加,再次表明月經對鐵儲存量沒有負面影響。因此,這是我所知的第二項研究表明月經與鐵狀態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

女士們,除非您是月經過多(每個週期出血量超過 120 毫升),否則您的月經不會對您造成傷害。如果您患有缺鐵性貧血,而您的醫生堅持認為這是因為您不時脫落子宮內膜,而沒有做任何測試來證實這一點,您可能需要堅持做內窺鏡檢查。這可能會挽救您的生命。

參考文獻

Bergström E, Hernell O, Persson LA, & Vessby B (1995)。青少年血脂值與家族史、嬰兒餵養和身體發育有關。動脈粥樣硬化,117 (1), 1-13 PMID: 8546746

Clancy, K., Nenko, I., & Jasienska, G. (2006)。月經不會引起貧血:絕經前婦女的子宮內膜厚度與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濃度呈正相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18 (5), 710-713 DOI: 10.1002/ajhb.20538

Kepczyk, M. (1999)。一項針對絕經前缺鐵性貧血婦女的前瞻性多學科評估。《美國胃腸病學雜誌》,94 (1), 109-115 DOI: 10.1016/S0002-9270(98)00661-3

Miller EM (2010)。肯亞北部定居遊牧人口的孕產婦血紅蛋白耗竭。《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人類生物學委員會的官方期刊》,22 (6), 768-74 PMID: 20721981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