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樂:致所有的異親母親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週我都會打四次過敏針,然後在小型候診室裡坐三十分鐘,以確保我沒有任何不良反應。今天,我的丈夫陪我一起來,和我共度時光,並使用免費的無線網路。我們安靜地聊天,他做一些服務工作,我完成我的評分。

我注意到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白人老婦人,坐在離我們幾英尺遠的兒童桌旁,平衡她的支票簿。她似乎忍不住對每一位進來坐下的病人評頭論足(對一位男士說:“你是埃及人嗎?你真黑!” 對一位可能是男性的新生兒說:“你將來會是個強壯的男孩!” 對我的丈夫說:“你一定很聰明,我聽不懂你說的所有詞!”)。

最終,一位年輕女子帶著一個小男孩走了進來。她開始用唱歌般的語調給她的孩子讀書。“現在你能找到樹嗎?!?” 她幾乎尖叫著說。“鳥呢?你看到鳥了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那位老婦人打斷了讀書。“你給他讀書真好。你的孩子多大了?”

“兩歲。”

“他已經喜歡讀書了!太棒了。你一定是全職在家帶孩子。”

“當然是。我有三個男孩。”

“哦,太好了!”

“是的,我為了照顧他們退出了醫學院。”

“哦,好吧,是的,那很好。你知道,上帝會保佑那些全職在家的母親。”

我緊咬牙關,但我繼續評分。

“是的,這才是我應該在的地方。我的丈夫正在攻讀醫學博士/哲學博士,所以對我來說,在家照顧孩子們更有意義。”

我開始咬牙切齒,但我繼續評分。

“那很好,親愛的。學業可以等,但你的孩子不能等。我希望更多的母親明白這個道理。母親全職在家,孩子們總是會更好。我以前是一名教師,所以我知道。”

那位母親點點頭,繼續給她的孩子讀書。“那是奧斯卡·格魯奇嗎?奧斯卡是什麼顏色?!?”

我儘量不去幻想輪滑德比的撞擊,繼續評分。

那位老婦人的時間比我先到,她離開了,我對此感到遺憾。因為輪到我檢查注射情況時,我轉向我的丈夫,大聲叫他。“走吧,工作父母同胞,該走了!”

然後我怒氣衝衝地走了出去。

* * *

在上班的車上,我和丈夫談到我經常遇到的這種觀點,即全職在家的母親具有更高的價值,以及他從未從同事或朋友那裡聽到過,如果他全職在家,他會更有價值。但是,與其進行一場試圖將全職或非全職母親放在更高地位的辯論,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母親都有幫助。她們都有。兒童保育和臨時保姆、學校、夏令營、政府支援、有薪水的伴侶、家人的時間和金錢,所有這些都支援母親撫養孩子。沒有母親是獨自完成這一切的,這意味著全職在家的母親並不一定比不全職在家的母親更受祝福或更高尚。

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祖先的母親並沒有獨自在家看孩子,電視或收音機是離成人陪伴最近的東西。我的上一篇文章討論了能量池的概念,這需要合作繁殖以及勞動力和能量的轉移,以最大化繁殖成功率。我們祖先的母親可能從父親(Marlowe,2004)、其他母親、情人、朋友、社群成員(Hill and Hurtado,2009)、祖母(Hawkes et al.,1997),甚至年幼的兄弟姐妹(Kramer et al.,2009)那裡獲得幫助。關於這個主題已經寫了很多本書(Hrdy,2009;Kramer,2005),並且對話已經跨越了遺傳學、人類學、心理學和生物學(Burkart and Van Schaik,2010;Fox et al.,2010;Kramer,2010;van Schaik and Burkart,2010)。

有大量證據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在我們的進化史上,有幫手的母親比沒有幫手的母親做得好得多,並且給予和接受幫助所需的社交和認知技能是我們人類獨特和智慧的一部分(Burkart and Van Schaik,2010;Kramer,2010;van Schaik and Burkart,2010)。當孩子們接受異親撫育時,它有助於他們發展社交協調和寬容以及積極的社交行為,當那些異親母親(我試圖以性別中立的方式使用這個詞)學會照顧孩子時,它有助於她們建立對他人注意力和反應的偏好。對於一些研究人員來說,異親撫育是我們成為社會智慧物種的基礎機制。

所以今天,在母親節之後不久,我想慶祝異親母親節,並感謝我所有的異親母親。

  • 感謝我的丈夫,他掙錢養家,平等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溫柔而強烈地愛著我們的孩子,並且是我最堅定的支持者。

  • 也感謝我的薪水,它幫助我們負擔得起食物、住所、照顧和我們女兒的有趣的東西。

  • 感謝我的妹妹,當我們的女兒還小的時候,她和我們在伊利諾伊州住了一年半,並在許多個下午或晚上照顧孩子。

  • 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用禮物、擁抱和親吻來疼愛孩子,並在他們來訪時幫助接送孩子。

  • 感謝我丈夫的父母,他們向孩子介紹了《花哨的南希》和《憤怒的小鳥》,並在他們來訪時想出許多有創意的遊戲。

  • 感謝我的輪滑德比聯盟隊友,她們讓我的孩子遠離危險,不讓她看到我在溜冰場上受傷,帶她去洗手間,並幫助她消耗精力,讓她睡得好。她們一次又一次地這樣做,無需請求,完全是出於純粹的善良和愛。

  • 感謝我們眾多的臨時保姆,她們愛我們的孩子,帶她去公園,喂她晚餐並哄她上床睡覺。

  • 感謝我們孩子出色的、進步的、充滿愛心的幼兒園老師,她們在兩個學期裡教給她的社交和情感技能比我曾經認為的還要多,所有這些都是在確保她的安全、培養她的積極性並讓她堅持自己的主見的同時完成的。

  • 感謝我們的日託服務提供者,她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我們的孩子,並教導她照顧的所有孩子彼此相愛和互相 nurture。

  • 感謝我的朋友和鄰居,當他們看到我因為工作落後而眼神空洞時,他們會帶孩子去他們家玩耍,並且他們說他們會成為我的家人和我的後盾,因為我離我的父母和公婆太遠了。

  • 最後,感謝我的網路團隊,即使我只見過你們中的極少數人,你們也提供了情感支援。

每當我停下來思考這一切時,這些善意都會讓我熱淚盈眶。像我這樣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我雖然是基因和環境的強大結合體,但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非常獨立的人,不喜歡依賴任何人。由於我生活中的合作繁殖,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建立網路和信任他人的知識。

參考文獻

Burkart JM, Van Schaik CP. 2010. 靈長類動物合作繁殖的認知後果?動物認知 13(1):1-19.

Fox M, Sear R, Beise J, Ragsdale G, Voland E, Knapp LA. 2010. 祖母偏愛:X 染色體相關性和性別特異性兒童死亡率。《英國皇家學會會刊 B:生物科學》277(1681):567-573.

Hawkes K, O'Connell JF, Blurton Jones NG. 1997. 哈扎婦女的時間分配、後代供給和絕經後壽命延長的進化。《當代人類學》38(4):551-577.

Hill K, Hurtado AM. 2009. 南美狩獵採集者的合作繁殖。《英國皇家學會會刊 B:生物科學》276(1674):3863-3870.

Hrdy SB. 2009. 母親與他人:相互理解的進化起源:貝爾納普出版社。

Kramer K. 2005. 瑪雅兒童:農場的幫手:哈佛大學出版社。

Kramer KL. 2010. 合作繁殖及其對人類人口成功的重要性。《人類學年評》39:417-436.

Kramer KL, Greaves RD, Ellison PT. 2009. 普梅族覓食者早期的生殖成熟:能量池模型對快速生活史的影響。《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21(4):430-437.

Marlowe FW. 2004. 什麼解釋了哈扎人的食物分享。《經濟人類學研究》23:69-88.

van Schaik CP, Burkart JM. 2010. 注意差距:合作繁殖和我們獨特特徵的進化。《注意差距:追溯人類普遍性的起源》:477-497.

I am Dr. Kate Clanc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On top of being an academic, I am a mother, a wife, an athlete, a labor activist, a sister, and a daughter. My beautiful blog banner was made by Jacqueline Dillard. Context and variation together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s (and any other species) as complicated. But they also help to show us that biology is not immutable, that it does not define us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Rather, our environment pushes and pulls our genes into different reaction norms that help us predict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But, as humans make our environment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very things that change us. We often have more control over our biology than we may think.

More by Kate Clan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