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幾周前,我正在校對我一篇現已發表的手稿的清樣,當時我一定切換到了科學作家的思維模式。我開始閱讀我寫的內容,那一刻,我對自己看到的東西感到震驚。文章顯得如此僵硬,如此缺乏生氣!我到底在和誰說話,誰又會關心這些東西呢?
為了自我保護,我的科學作家思維模式關閉了,過了一會兒,我的學術科學家思維模式像一盞冰冷的熒光燈一樣閃爍起來。我的身體在人造的黃色光芒中放鬆下來。啊,好吧。我認識到我在這裡所做的動作。這段措辭是為了符合摘要的字數限制。這段措辭是為了安撫審稿人。這段措辭是為了確保我不會無意中冒犯我所在領域的其他學者。整個這段?是為了我不忘記引用任何人。這些好幾段描述笨拙的方法是為了讓人們確切地瞭解我們的資料能夠說明什麼和不能說明什麼。而這些結論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因為如果我們誇大我們的發現,我們將受到抨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諸如此類。撰寫學術手稿最好採取防禦姿態。
當整個交流模式都依賴於匿名同行評審時,它會導致一種非常特殊的寫作風格。我並不是說我們彼此交流的方式都是不好的(儘管我認為匿名同行評審不僅是出版的基礎,也是獲得資助、工作和終身教職的基礎,這是非常有問題的,但這一點我留到以後再說)。行話為特定性創造了機會,併為某些術語的含義達成了一致。小心謹慎並確保給予先驅者榮譽是科學實踐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我喜歡很多科學論文,部分原因在於其出色、精準和謹慎的寫作。
但是,當我在我的兩個寫作身份之間切換時——一個是試圖為廣大讀者寫作的人,一個是希望與我的同事分享我的發現,並且老實說,在獲得終身教職時勾選相應的複選框的人——我驚訝地發現,我們學會與同事交流的方式與公眾感知和消費科學的方式是如此直接地矛盾。
公平地說,我寫部落格時也會採取防禦姿態,因為我確實會嘗試預測我將得到的反應。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防禦性促使我走向清晰,而不是滿足審稿人。不知何故,我的線上寫作過程,即使當我提前思考您會喜歡它還是會批評它時,也比我的學術寫作過程更少基於恐懼。我需要教授的工作崗位更勝於 SciAm 的工作崗位(對不起,Bora),所以這可能更多的是舊的自我保護機制在起作用。
所以,我從這篇隨意、漫談的文章中得出的主要問題是
如何在沒有匿名同行評審的陰影下,訓練科學家成為有道德、精確的作者?
如果我們不總是假設簡單和精確是相互對立的,那會是什麼樣子?
當我們考慮科學傳播時,我們通常會想到培訓人們向廣大受眾講話的部分。但是,如果部分問題在於我們的學術寫作從一開始就如何狹隘地訓練我們寫作呢?隨著越來越多的期刊轉向開放獲取,越來越多的大學為期刊手稿建立儲存庫,我們的受眾將會發生變化。我們也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