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論的勸說

地球是平的。滿月會導致更多犯罪。人類是在不到10,000年前被創造出來的。如果你接受過哪怕是最普通的科學教育,上述說法都應該讓你感到可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地球是平的。滿月會導致更多犯罪。人類是在不到10,000年前被創造出來的。

如果你接受過哪怕是最普通的科學教育,上述說法都應該讓你感到可疑。例如,當哥白尼的世界觀受到這樣一個宣告的挑戰時,可能會促使你快速瀏覽各種資訊來源,以穩定你的心理。當矛盾的資訊動搖我們的基礎時,我們該如何回應?

幾周前,我寫了一篇評論,評價了科學教育家比爾·奈的一段影片,這段影片引發了一場關於如何最好地向抵制公眾傳達科學立場的辯論。如果近一半的美國人持有創造論的世界觀,那麼比爾·奈反對向兒童教授創造論的影片是否是向廣大受眾表達科學立場的有效方式?(在撰寫本文時,奈的影片觀看次數已達450萬次。)我認為在這些討論中缺乏知情的態度。傳播研究中充滿了說服的科學。在這裡,我想處理也許是最有趣的案例:說服意識形態根深蒂固的受眾,使其相信某種世界觀是不正確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資訊處理和防禦性動機

良好科學傳播的目標是告知態度。公眾如何判斷疫苗接種的安全性、轉基因食品的營養價值或進化論的真實性,取決於合理的解釋。尤其是在今天,當人們可以立即獲得他們想要的任何資訊時,科學傳播者必須瞭解人們找到的資訊是如何改變他們的態度的。

資訊處理正規化中的研究旨在回答我們的認知調節資訊如何影響態度。無論我們是試圖做出明智的決定、發展我們的價值觀,還是僅僅是試圖學習,資訊處理理論都定義了我們採取的途徑。該領域最成功的理論將人類資訊處理分為兩種模式。我們以啟發式或系統性方式(也稱為系統1和系統2或外圍和中心處理)處理資訊。在啟發式處理中,我們依靠線索和直覺來幫助我們。例如,如果我們閱讀了一篇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的文章,並且沒有能力自己評估內容,那麼作者的權威性可能足以表面上判斷資訊是準確的。相反,如果我們有能力評估美國宇航局文章中的論點,我們可以系統地處理資訊:深入研究論點,並在更新舊觀念的同時內化新思想。

人們是心理努力的吝嗇鬼。如果我們沒有興趣或能力去研究論點,如果資訊與個人無關,如果我們判斷我們已經瞭解了關於某個主題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那麼就沒有理由花費寶貴的心理資源。因此,啟發式處理是我們的預設模式(想想表面上瀏覽網頁)。批判性地看待資訊需要動力。這就是資訊處理研究為有效的科學傳播提供資訊的地方。

研究人員發現,系統地處理資訊的人形成的態度更持久,更不易受到反駁[1]。例如,如果一篇文章提供了足夠的資訊並激發了足夠的興趣,以便讀者可以系統地處理它,那麼讀者隨後的判斷將基於文章的實際內容[2]。基於對文章的啟發式掃描的判斷將基於外圍線索,例如訊息長度、訊息來源或情感,而不是基於與判斷相關的資訊[2]。因為我們不想浪費心理努力,所以系統處理會受到更多約束,例如時間、個人相關程度以及訊息的總體清晰度。因此,系統處理對於像創造論和進化論這樣有爭議的話題至關重要。

尋求和處理準確資訊是一回事,但遇到與世界觀相矛盾的資訊又是另一回事。即使關於進化論與創造論問題的科學是片面的,但這似乎無關緊要。駁斥創造論從根本上不同於僅僅傳播科學準確的資訊。創造論無法像相信地球是平的一樣被駁倒的原因是,創造論包含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有自己的一套與科學準確性無關的價值觀。因此,即使系統地處理關於進化論的準確資訊,也可能對改變創造論者的態度無濟於事。動機在這裡很重要。

從資訊處理的角度來看,形成與現有事實相符的態度的願望是直接的。例如,當確定轉基因食品是否像傳統食品一樣有營養時,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得出自信的結論[1]。我們會處理資訊,直到我們覺得我們已經對轉基因食品形成了準確的態度。然而,對於像創造論這樣的話題,被認為是充分資訊的標準發生了巨大變化。與追求準確性的動機相反,遇到對世界觀的批判會灌輸一種防禦性動機。

研究人員發現,“防禦性處理策略的充分性不是由其增加對結論客觀準確性的信心的能力決定的,而是由其增加對與物質利益或自我定義的信念一致的首選結論[我的重點]的信心的能力決定的[3]。”當創造論的世界觀受到動搖時,與科學證據保持一致的願望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生物學也會受到詛咒。資訊處理變得偏向於支援並因此維持信念。而科學是終極的世界觀動搖者。有偏見的系統處理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創造論如此難以根除:努力處理偏愛特定世界觀的資訊會使該觀點更難抵禦反駁。

明智地設計我們的資訊

在我對馬克·庫奇納的比爾·奈文章的評論中,我說“商業傳播專家”提供的建議是空洞和不真誠的。我還聲稱,因為奈的影片是一種坦率的表達,而不是進化論的入門讀物,所以這種批判風格可能對某些人有效。從說服文獻來看,也許我的評論並不像它需要的那樣細緻。對於某些人來說,奈的資訊肯定等同於褻瀆神靈(事實上,創造論者迅速做出了回應),由此產生的捍衛世界觀的動機可能會使對進化論的評價產生偏差。

另一方面,奈對創造論的描述可以被視為暗示那些“創造論勸說”的人持有的觀點不反映現實。呼籲在我們的態度中反映準確性可能會鼓勵人們徹底審視每個立場的證據,這正是人們所能期望的。但是,理清這些動機可能很棘手。究竟哪種溝通將追求準確性的願望轉變為支援先前信念的願望?這取決於一個人對該主題的瞭解程度、一個人需要了解多少以及評估論點的能力等等。

我們應該如何傳播可能與世界觀相矛盾的科學?傳播研究表明,努力轉變動機。軼事表明,我在這場辯論中進行的最富有成效的對話是與一位創造論者進行的,他只是想要比他的宗教教育提供的更清晰的進化論解釋。擁有準確態度的願望使他能夠冷靜地考慮證據。作為一名傳播者,我的工作是讓他能夠理解該理論的基礎知識,能夠系統地處理我所說的話。結果是對科學的持久擁抱。透過精心設計一條旨在培養追求準確性的願望而不是防禦性的資訊,我改變了一個人的想法。我個人的案例研究很難為整個科學傳播提供資訊,但也不應被忽視。

關於風險溝通的研究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自我肯定理論[4]提出,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受到維持自我價值或自我完整性願望的驅動。當遇到威脅性資訊時,人們傾向於做出防禦性反應,以維持這種積極的自我形象。例如,一個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咖啡飲用者可能會不相信聲稱喝咖啡有健康風險的資訊。然而,如果一條資訊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肯定一個人的形象,例如增強重要的價值觀,那麼對威脅性資訊做出防禦性反應的需求就會減少[5]。這可能是溝通可能動搖世界觀的資訊的關鍵。

突出的、自我肯定的想法應該使人們更容易客觀地看待其他自我威脅的資訊;它們應該減輕人們減少這種資訊中固有的威脅的壓力。透過這種方式,自我肯定的想法可能是減少扭曲思想的防禦機制(如否認和合理化)的有效手段(Steele,1988,第290頁)。

那麼,解決進化論與創造論的辯論可能與呼籲共同價值觀有關,例如希望自己的信念得到充分理由或證據的支援。傳播者可以透過指出這一點來肯定受眾的自我完整性。這種方法與從防禦性動機轉變為追求準確性動機非常吻合。事實上,已經發現這種呼籲可以減少對資訊的防禦性處理,並增加其接受度[6]。但這變得更加複雜。在一項研究中,讓參與者反思他們最近完成的小善舉也具有類似的自我肯定效果。透過增強自我形象(即,“我是一個好/聰明的人”),人們更容易接受威脅性資訊,並以較少偏見的方式處理資訊[6]。這肯定對潛在威脅性資訊中使用的語言有影響。透過稱呼某人實際上“不好”或“愚蠢”來降低他們的自我形象很容易引發防禦性認知立場。在論證進化論時,需要明確指出,接受進化論不會降低一個人的正直或自我價值,儘管許多原教旨主義心態會聲稱並非如此。

很可能對“科學與宗教”的強調已經毒害了水井,強調了信念防禦而不是準確性。如果框架能夠以某種方式轉變,並且科學傳播者勤奮地向公眾提供可獲得的最佳資訊,那麼我們所能要求的只是公眾深入思考它,並用它來告知態度。

參考文獻

1. Eagly, A.,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San Diego,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 Chen, S., & Chaiken, S. (1999). The 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 in its broader context. In S. Chaiken & Y. Trope (Eds.), Dual- proces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pp. 73-96). New York: Guilford.

3. Giner-Sorolla, R., & Chaiken, S. (1997). Selective use of heuristic and systematic processing under defense motivation. Per Soc Psychology Bull, 23, 84-97.

4. Steele, C. (1988).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pp. 261-30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 Sherman, D., Nelson, L., & Steele, C. (2000). Do messages about health risks threaten the self? Increasing the acceptance of threatening health messages via self-affirmation. Per Soc Psychology Bull, 26(9), 1046-1058.

6. Reed, M., & Aspinwall, L. (1998). Self-affirmation reduces biased processing of health-risk information. Mot & Emot, 22(2), 99-132.

圖片:創造論者的汽車 作者:艾米·瓦茨

進一步閱讀

你的大腦在網際網路上(可能)

關於對比爾·奈的資訊的評論的評論的評論的列表。

Kyle Hill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who specializes in finding the secret science in your favorite fandom. 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a master'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a focus on science,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from Marquette University in Milwaukee, Wisconsin.
Aside from co-hosting Al Jazeera America's science show, TechKnow, Hill is also a freelancer who has contributed to Wired, Nature Education, Popular Science, Slate, io9, Nautilus, and is a columnist for Skeptical Inquirer. He manages Nature Education's Student Voices blog, is a research fellow with the James Randi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mail: sciencebasedlife@gmail.com

More by Kyle Hi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