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物館

童年參觀博物館給你留下的遠不止展品本身

像這樣的展品讓我在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童年想象力肆意馳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好的博物館體驗並非偶然。對於在博物館中漫步的人來說,可能感覺是這樣,但需要數百小時和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營造出這種感覺。儘管我相信博物館非常重要,但如果我沒有參觀過一些感覺不太好的博物館,我可能不會過多考慮製作一個偉大的博物館需要做的工作。

我從小就經常參觀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從大廳的傅科擺到後面的漂浮的鄧氏魚,我仍然可以閉上眼睛,在腦海中走完大部分的路程。同樣,我丈夫可以告訴你關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博物館最精彩的部分(提示,它包含一幅房間大小的相當恐怖的內戰壁畫)。因此,你可以理解我們倆在瑞士生活的第一年,當得知當地的博物館之夜時有多麼興奮。一個晚上,只需一張票就可以參觀數十家博物館!我們興奮地製作了一張地圖和一個時間表。

其中幾家博物館都在同一棟樓裡,所以似乎是開始這個夜晚的合乎邏輯的地方。首先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現在我意識到克利夫蘭博物館的生命大廳設定了一些期望。其中一隻狼非常逼真,在走道上巡視,以至於小學生們會成群結隊地互相挑戰,敢不敢走過去。哈里斯堡也有類似的展示,有一個巨大的水牛和栩栩如生的鳥類大廳。但這個博物館完全不是那樣。標本——因為這真的是最適合它們的詞——被放置在長長的、工業化的、玻璃前櫃子中,燈光刺眼地照耀著。許多標本看起來像被釘在底座上,巨大的黑色針腳仍然可見。它看起來像一個倉庫,有人小心翼翼地存放著他們備用的動物屍體庫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旦最初的震驚消退,我注意到了標語和相關資訊。如果有人有動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是這種體驗感覺更像是走過一本教科書,而不是博物館展覽。我甚至記不起我讀過的任何動物的名字。由於在充滿沉浸感和以展示為中心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長大,我很難與玻璃另一側的東西聯絡起來。

關於此類博物館的總體目標——無論是培養好奇心還是傳達事實——都可以進行爭論,但這需要在另一天更長地討論非正式教育。直到幾天前,我還會說這些博物館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看到快樂(Haplocanthosaurus delfsi)不僅讓你和你的父母,而且讓房間裡的其他一切都相形見絀時所產生的驚奇感。但是最近的一次談話表明,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我腦海中留下的不僅僅是驚奇感。

在與一位同事討論博物館中的化石是原件還是複製品時,我最終提到了露西。他茫然地看著我。“露西,”我說。“你知道,露西!他們知道的直立行走的人類祖先的骨骼之一?她就像這麼大?”我把手伸到臀部下方。“在 70 年代在衣索比亞發現的?以披頭士樂隊的歌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命名?”我的同事仍然茫然地看著我。我斷定他那天一定因為生病而沒上科學課。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露西。

在家裡,我問丈夫是否知道露西,甚至提到它與化石有關。他眼前一亮,說,是的,他知道露西。那是霸王龍骨架的名字,對嗎?不。那是蘇。當我正想把這歸功於我的地質學學位時,露西維基百科頁面上的一張圖片讓我恍然大悟。圖片顯示露西站在克利夫蘭的展示櫃中,旁邊是以下標誌:

文字:“露西。320 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露西代表被稱為南方古猿阿法種的物種。她於 1974 年由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小組在衣索比亞發現……露西以披頭士樂隊的歌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命名。”
鳴謝:Andrew Bardwell Flickr (CC BY-SA 2.0)

雖然它可能不是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展示之一,但它肯定留下了印記。因此,雖然沉浸式且有時令人敬畏的展覽吸引了我,但玻璃櫃和普通的標語顯然也發揮了作用。也許不僅僅是博物館,而是作為孩子,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感覺就像我的博物館。我們的博物館。我的父母、堂兄弟姐妹、老師和朋友都有同樣的記憶。我們不斷地回去。因此,策展人和展覽設計師所做的所有工作創造了一個可以讓孩子感覺像是他們自己的地方。我可能不再住在俄亥俄州東北部了,但就像克利夫蘭的運動隊永遠是我的球隊一樣,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可能永遠是我的博物館。

Amanda Baker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outreach advocate. She has a geoscience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as managed open-access,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the outreach journal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nd editing science content for kids, from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magazines like Smore. She has served as a Science Olympiad national event supervisor and taught a first-year writing seminar on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s while at Cornell.

More by Amanda Ba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