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貓爪子和冰淇淋甜筒中學習批判性思維

圖畫書為我們提供了最早且最簡潔的介紹,說明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做出決定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需要多少字才能教授有意義的批判性思維課程?5000?1000?500? 你的聽眾可以多小,並且仍然能從中獲得一些東西?十歲?八歲?三歲? 想象一下,你被要求用少於300個字向一個三歲的孩子教授一些關於元認知的東西。 這聽起來可能不可能,但圖畫書每天都在這樣做。

顯然,我們不是要求幼兒解析蒙提霍爾問題或解決囚徒困境。 但是,弄清楚如何做出決定——並評估該過程和決策本身的強度——為你想提出的任何更大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而且,由於幼兒仍在從頭開始弄清楚整個決策過程,他們毫不猶豫地參與其中。 大多數人都熟悉典型的“為什麼”階段,好奇的年輕人會詢問從烤麵包機的工作原理到人們為什麼長頭髮等一切問題。 但是,花時間與幼兒相處清楚地表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被問“為什麼”的次數可能比地球上任何其他人類都多。 “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你要用便盆?” “你為什麼認為燈會咬你?” “你為什麼把餐巾塞進裝滿牛奶的杯子裡?” 所有這些都屬於一個普通早晨的範疇。 而且,答案通常以成年人無法比擬的面無表情的真誠來傳遞:“我的書還沒看完”,“燈能看到我”,或“它是溼的”。

解析看似由本我驅動的行為的邏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成年人試圖理解令人震驚的無關邏輯,而幼兒則試圖用有限的詞彙和對代詞的模糊掌握來表達他們的邏輯。 這類對話的一個常見領域是閱讀圖畫書。 儘管我可能試圖解釋決策過程,但我無法想象我能達到莫·威廉斯 (Mo Willems) 的《我應該分享我的冰淇淋嗎?》的清晰度和影響力。 對於那些沒有看過這次特別冒險的人來說,劇透警告一下,大象得到了一些冰淇淋,必須決定是否與他最好的朋友小豬分享。 大象花了很長時間才做出決定,以至於他的冰淇淋最終融化了,而小豬及時出現,透過分享她自己的冰淇淋甜筒來安慰她的朋友。 這個概要既沒有原始故事的幽默感,也沒有情節劇的成分。 但是我大約讀了 894 遍,這告訴我,年輕的讀者不僅可以理解決定是否分享的邏輯,而且還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同情心,以至於當角色看起來悲傷時,他們需要擁抱這本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部分魔力不僅來自最終的決定,還來自角色在做出決定時所採取的步驟。 每個步驟都為讀者鋪開並加以說明。 最初的興奮,意識到他有機會分享,他是否應該分享的問題,他是否想分享的問題,發現一個藉口將冰淇淋留給自己,以及對該藉口的邏輯分析。 在其中一頁中,大象興高采烈地確定,小豬可能不喜歡這種口味的可能性讓他免於任何合理的分享義務。 他幾乎帶著狂熱的期待看著冰淇淋。 但是翻到下一頁,你會看到誠實的承認,小豬實際上會喜歡這種口味。 我無法確定這聽起來是簡單還是複雜,但是翻頁蘊含著力量。 它甚至推動了我對自己行為的一些批判性分析。 我是否過度思考這個故事,將其作為一種防禦機制,以應對我可能被要求重讀數百遍的情況? 可能吧。 我在意嗎? 不。

有限的文字和少量的有力插圖可以處理比分享更微妙的概念。 從表面上看,加利亞·伯恩斯坦 (Galia Bernstein) 的《我是一隻貓》講述了一隻小家貓說服其較大的同類——獅子和老虎——它也是一隻貓的旅程。 在此過程中,角色們運用他們的假設、個人偏見、內群體/外群體動態,用邏輯論證來對抗誤解,並在面對令人信服的證據時改變他們的想法。 甚至還有一個關於分類實踐的合理入門知識,以增加趣味性。 孩子們和成年人都可以欣賞一個小的、條紋狀的榜樣,在被嘲笑時堅守陣地,並以冷靜、仔細的證據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沮喪來回應。 即使爭論的焦點是尾巴、尖耳朵和爪子,看到基於證據的論證導致思想的轉變和集體的小貓嬉戲,而不是互相指責和斷言我們與他們,也是一個可喜的改變。

對於那些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花費時間在圖畫書領域的人來說,認識到挑戰假設的機會(《市場街的最後一站》)或嘲笑糟糕的邏輯(經典作品《瑪德琳》的最後幾行)會感到欣慰。 但是,對於那些負責向意想不到的受眾傳達複雜想法的人來說,也有一些教訓。 這裡有一個希望的源泉。 我們不僅可以在批判性思維被完全視為對話之前就開始關於它的對話,而且我們可以記住清晰的敘事在開啟可能對我們關閉的對話之門方面的力量。 如果圖畫書作者可以運用他們驚人的技能,用 500 個字和一個冰淇淋甜筒讓幼兒參與邏輯、權衡和批判性決策,那麼我們其他人也可以花時間去了解我們的聽眾,找到正確的敘事方式,並透過一個共同的故事開啟對話之門。

阿曼達·貝克 是一位科學傳播者和外展倡導者。 她擁有康奈爾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學位,並管理過開放獲取的學術期刊以及外展期刊《青少年前沿》。 她目前正在為孩子們編寫和編輯科學內容,從課程材料到像《Smore》這樣的雜誌。 她曾擔任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賽事主管,並在康奈爾大學教授關於可持續地球系統的一年級寫作研討會。

更多作者:阿曼達·貝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