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出於何種原因”

承認偏見不能替代採取行動來解決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重新)開始了整理舊筆記和教科書的過程,再次試圖打破我對那些我顯然永遠不需要的課程材料的非理性依戀。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包括坐下來瀏覽目錄,並告訴自己,如果我將來有一天要教關於這些內容的課程,這些資訊屆時將不再相關。我不擅長這個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必須每隔幾年重新開始一次。通常,我最終會被其中一本書吸引,然後坐在地上閱讀,直到我預留的清潔時間全部用完。這次,這本書是一本近 300 頁的關於如何成為一名更優秀科學家的研究生指南。

在關於文獻檢索和選擇導師的章節中,隱藏著一個 4.5 頁關於“性別問題”的章節。快速瀏覽了一下出版日期後,我以為我可以用十分鐘的時間看看關於這個主題的章節在過去十年中是如何變化的。好吧,這段經歷顯然持續了不止十分鐘,而且簡短的回答似乎是,它已經過時了。但更誠實地說,我認為即使在本書出版的那一天,這個話題也沒有得到特別好的處理。

作為一名 STEM 領域的女性,我讀過很多關於人才流失的文章。我參加過講座,與同事交談過,並對從過時到冒犯的邏輯感到畏縮。但最重要的是,我對於那些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一種光榮的、聳聳肩的“哎呀”的辯解越來越不耐煩。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哎呀”以“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的形式出現。完整地說:“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相對較少的女性和少數族裔選擇從事某些科學學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作者們——白人男性——可能認為他們已經努力對這個問題保持敏感。畢竟,他們在書中加入了一個章節!在自我祝賀的段落中,他們解釋了他們甚至採取了偷偷摸摸的一步,將書中的代詞用法偏向於“她”。他們厚著臉皮地問讀者,他們是否對頻繁使用女性代詞感到措手不及。而且封面上的研究人員是一位女性!他們基本上是 STEM 領域女性的鬥士!*請原諒我的諷刺;這是我能印出來的最恰當的反應。*

我不是想妖魔化這些作者。我相信他們的意圖是好的,就像曾經真誠地建議我,如果我的行為和想法“更像個男人”,我會過得更好的商業同事一樣。但是,任何不包括任何關於性別歧視或性騷擾的性別問題章節都沒有經過女性的校對。令人震驚的短語是:“因為女性通常擁有更平衡的性格,並且較少受自負的影響,所以女科學家在爭取終身教職和晉升方面可能不如她們的男性同事那麼積極。”這句話實際上有一個腳註,所以我很好奇哪個學術參考文獻被硬塞進來支援這個說法。相反,腳註說:“這是作者偏見的反映。”

如果作為作者,這種腳註看起來是必要的,我希望回應是投入必要的工作來提供有意義的編輯。我懷疑作者們會讓這種腳註出現在他們學生的任何出版物中。部落格文章或推文是一回事,但一本旨在廣泛使用的數百頁的指南是另一回事。就在本週,Hidden Brain展示瞭如何以一種解決這種感知到的衝突背後的文化的方式來處理同一個話題,而不是僅僅將女性視為天生不擅長自我推銷的人。但這個腳註只是一個書面版本的“哎呀”,似乎一直在發生。當我的研究生系要求所有教師提交併投票選出每週研討會的演講者名單時,最終入圍者都不是白人男性之外的其他人。該系的一位女性成員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指出這種排斥,一位男性教師回應說,這個過程的設計是公平的,結果中的任何偏見都是無意的。她以尖銳的語氣回應道:“那就把它改過來。有意識地改。”

考慮到我在會議展位或編輯晚宴上被調情的次數,我給過或收到的關於特定研究人員的警告次數,我讀過的關於其他 STEM 領域女性經歷的文章的數量……這些原因根本就不是“無論如何”。當我的研究生系裡的一位女學生必須在走廊裡大喊大叫,因為一位男研究生覺得可以說每週研討會上發言的女性“至少要好看”時,我不能繼續接受聳聳肩的回應。

如果我們想讓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族裔進入 STEM 職業,對系統性限制的承認需要停止被貶低為像這樣的字面腳註:“在撰寫本章時,我們感到驚訝和震驚,發現很容易想到導致研究界缺乏多樣性的因素。”至少根據瀏覽本書索引的情況來看,性別部分中僅有的幾個被塞進的“少數族裔”一詞是本書包含的唯一參考。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各種孩子都覺得 STEM 適合他們,那麼如果集體聳肩允許管道中的所有漏洞都保持原樣,那就沒什麼意義了。承認偏見或不公正與採取行動來解決它不是一回事。也許我們可以停止對僅僅宣告問題的存在而給予的隱喻式讚揚,而是將這一宣告作為一種方式,詢問該人將如何解決他們所處問題的角落——有意識地解決。

Amanda Baker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outreach advocate. She has a geoscience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as managed open-access,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the outreach journal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nd editing science content for kids, from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magazines like Smore. She has served as a Science Olympiad national event supervisor and taught a first-year writing seminar on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s while at Cornell.

More by Amanda Ba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