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科幻小說

因為有宇宙飛船的書籍所講述的遠不止宇宙飛船本身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一直喜歡閱讀,但我承認我曾經有點型別偏見。除了《哈利·波特》之外,我喜歡的書往往都來自現實。當一群朋友開始談論他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時,大學時的我曾經對宇宙飛船、反烏托邦統治者以及對末日的痴迷不屑一顧。不知怎的,大學時代的我沒有發現自己對《星球大戰》的喜愛有任何諷刺之處。我的朋友們試圖為某些作品辯護,但我從不讓他們把描述說得超過幾句話。我會聽到“所以這個在另一個星球上長大的人回到了地球”,然後我就不聽了。我的朋友們本可以對我置之不理,但他們卻齊心協力,給了我一份科幻小說入門套裝作為生日禮物。我非常感激他們。他們為我現在希望說服我遇到的每一位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人士花時間研究人文科學,並說服我認識的每一位人文科學人士軟化對 STEM 領域的任何下意識反應,埋下了一顆至關重要的種子。科幻小說是我最喜歡同時做到這兩件事的地方之一。

我沒有簡單地照搬我朋友給我的清單,而是試圖解決我曾經急於駁斥的三個主要方面:宇宙飛船、事與願違的烏托邦意圖以及末日。我承認,我討厭參與那些關於餘生只吃一種食物或者如果我所有的想法突然被大聲廣播我會做什麼的荒謬假設性問題。但是透過創造生動而完整的、與我自身完全不同的現實,作者們能夠將我的頭腦和內心投入到一些境況中——儘管我可能永遠不會面對這些境況——這些境況為我自己的世界觀提供了重要的挑戰。此列表並非旨在全面或“最佳”。它甚至稍微偏離了可能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範疇。它只是為了給那些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猶豫不決、不願嘗試這類故事的人們開啟一扇門。他們從那裡走向何方,則取決於他們自己。(注:雖然此部落格通常側重於面向年輕受眾的內容,但此列表中的某些標題包含成熟或令人不安的內容。)

涉及宇宙飛船,但遠不止宇宙飛船的故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麻雀》,作者:瑪麗·多麗亞·拉塞爾——這本書是我從我的“入門套裝”中讀到的第一本,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當頭一棒。是的,這裡有宇宙飛船。但它也對文化衝擊以及善意導致嚴重後果進行了最引人入勝的描繪,這是我讀過的任何一本書都無法比擬的。閱讀這本書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

《你一生的故事》,作者:特德·蔣——這實際上是收錄在《你一生的故事及其他》中的一篇中篇小說。它啟發了最近的電影《降臨》。宇宙飛船和外星人在這本書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它也是一首獻給語言本身以及語言對我們感知周圍世界的方式的影響的戀歌。作為一位新手父母,它尤其引人注目。

《一日之夏》,作者:雷·布拉德伯裡——我小時候讀過的一篇短篇小說,長大後又重新閱讀。我記得小時候它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和不出所料,這提醒我,看似渺小的人的行動和言語可能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

當試圖讓事情變得更好時,卻事與願違

《華氏451度》,作者:雷·布拉德伯裡——人們停止閱讀並開始消費更花哨、更容易消化的媒體片段,由此產生的擔憂並非新鮮事。這部小說中痴迷於影片、依賴毒品、反智的景象,感覺不像是在 1953 年出版的。那些為了更大利益而試圖控制資訊獲取的人也一樣。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作者:丹尼爾·凱斯——這本書中的更大利益不是整個社會,而是一個人的生命。這個故事是講給所有曾經有患病的朋友或家人的人聽的,並且探討了我們在對待我們試圖治癒的人時情感和智力之間的平衡。

《飢餓遊戲》,作者:蘇珊·柯林斯——這些書幾乎不愁缺乏曝光,但所有的電影和萬聖節服裝可能已經讓一些成年讀者認為這些“青少年”書籍不適合他們了。有炒作是有原因的。

故事發生在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發生之後

《擁有所有天賦的女孩》,作者:M.R.凱里——在有聲書上開始閱讀這本小說,讓我坐在車道上,車還在發動著,才注意到前幾章已經過去了。這裡真正糟糕的事情,基本上是殭屍,已經消滅了大部分人口。面對這種新的現實,沒有正確的方法,但似乎沒有人能就最不錯誤的方法達成一致。

《路》,作者:科馬克·麥卡錫——這本書不完全是科幻小說,也不完全是恐怖小說,或者其他任何型別。但它是一個足夠不同的現實,我覺得它適合。讀者永遠不會清楚地瞭解真正糟糕的事情是什麼,但它已經使角色孤立無援,沒有任何熟悉的資源。消除技術可能與創造傳送器和雷射槍一樣具有戲劇性的效果。世界是完整的,對角色的恐懼是顯而易見的。

《火星救援》——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真正糟糕的事情”不是全球末日,而是一名宇航員被困在另一個星球上。這很糟糕,但它發生了。現在怎麼辦?這本書也可能出現在宇宙飛船類別中。它也很好笑。

Amanda Baker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outreach advocate. She has a geoscience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as managed open-access,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the outreach journal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nd editing science content for kids, from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magazines like Smore. She has served as a Science Olympiad national event supervisor and taught a first-year writing seminar on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s while at Cornell.

More by Amanda Ba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