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地球日科學: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來自紐約城市大學NOAA-CREST專案的兩位研究生向我展示了上面這個為年幼孩子準備的簡單實驗。我們三人週五在紐約市一所小學的一個地球日集市上做志願者,孩子們被它迷住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它說明了積聚的概念——當形成的微小水滴相互碰撞並結合形成更大的水滴時——以及內聚力,即水分子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伊莎貝爾在影片中提到的“飽和點”是指雲層無法再吸收更多水分並可能將其以雨的形式釋放出來的點。

您將需要

1. 蠟紙

2. 噴霧瓶(可選)

3. 牙籤

將一張蠟紙平鋪在桌子或檯面上。用噴霧瓶噴灑,形成各種大小的水滴區域。或者只是將您的手指浸入一杯水中,讓幾滴水滴落在紙上。讓孩子用牙籤移動水滴,直到它們碰撞並與其他水滴融合。在週五的地球日集市上,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盡力製作他們能做到的最大的水滴。您可以解釋說,水滴越大,就越有可能在蒸發前落到地面,並且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雨滴直徑為 6.8 毫米。大於此尺寸的水滴據信會破裂。

有關完整說明,請參閱JVC的科學展覽專案

 

有關其他科學專案創意,請參閱《大眾科學》的將科學帶回家

感謝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伊莎貝爾·佩雷斯和羅婭·納扎裡的幫助。

Anna Kuchment is a contributing editor at 大眾科學 and a staff science reporter at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She is also co-author of a forthcoming book about earthquakes triggered by energy production.

More by Anna Kuchm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