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玩的真的是同一個遊戲嗎?

與各種不同的對手對戰,為策略和解決問題打開了大門,同時也讓人領悟到失敗和挫折並非同一件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我和我丈夫多年的大學和研究生生涯中,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選修同一門課程。作為一名地質學家和一名土木工程師,我們知道我們在處理連續介質力學時會有不同的方法。但我們都沒有預料到差異會如此之大。當我們把筆記並排放在一起時,幾乎無法辨認。在我的筆記中,每個公式或圖表都用標註框和簡短的摘要包圍著。而他的筆記則是一系列幾乎沒有文字的公式。在我的筆記中一小段文字,在他的筆記中可能就是一個箭頭和“線性”這兩個字。而且在學習時,我們都覺得對方的筆記毫無用處。但這段經歷的啟示意義重大,而更令人難忘的見解和更大的快樂,來自於我們在不同背景下比較各自的方法:遊戲。

當我們第一次坐下來玩奧賽羅棋時,我們看到了我們獨特視角的未來。我們倆都是玩著這個遊戲長大的,而且都能打敗我們認識的大部分人。說我們勢均力敵是具有誤導性的,儘管我們可能確實贏了差不多數量的比賽。但大多數比賽都是絕對的碾壓。我們倆都很久沒有看過棋盤,被對手殺個措手不及了。一方贏了,然後另一方贏,但總是以巨大的優勢取勝。問題在於:我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對手訓練我們玩不同的遊戲。我的家人玩的是角度遊戲;他的家人玩的是網格遊戲。我們都提前計劃回合,但多年來,我已經磨練了我從對角線發現威脅的能力。結果,我會讓垂直網格相對不受保護。對他來說,斜向攻擊就像是隱秘進行的計劃。

家庭可能都有各自的策略對比體驗,從大富翁中孤注一擲的建造者,到卡坦島中購買大量發展卡的人。面對相同的目標,並給定相同的工具,玩家會從截然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我的本能是在遇到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策略時慶祝,因為它給了我機會來拓寬我對遊戲的看法。輸掉數十局奧賽羅棋最終讓我成為更強大的玩家。家庭遊戲之夜也包含了關於如何應對失敗和處理不斷變化的聯盟的教訓。當一個表弟認為他再也沒有機會獲勝時,他會興高采烈地致力於對其他玩家造成機會均等的破壞。另外兩個表弟會聯合起來擊倒領先的人,然後無論誰贏,都宣稱是共同的勝利。每場比賽都不同,每場比賽都有新的教訓要學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我的一個朋友更喜歡在回合之間停下來,並用“現在,讓我告訴你你剛才做的是錯的,原因是什麼。”來教訓他的對手。他沒有將新對手視為測試新策略的沙箱,而是將他的角色視為宣傳他認為最正確的玩法。當與年輕玩家玩遊戲時,這種本能很常見。成年人很容易解釋他們自己不奏效的方法,而不是讓年輕玩家自己去體驗。但就像我在奧賽羅棋中學到的對角線與網格的教訓一樣,面對一個具有完全不同假設的新對手,對雙方玩家都有好處。

在我與丈夫對戰了十多年之後,最近我們玩了一個甚至不是為兩人設計的遊戲,這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方法帶來的快樂。《Brain Dots》是一款簡單的應用程式,其直觀的任務是在螢幕上讓兩個數字點相互接觸,這看起來並不是特別令人興奮。但互相看著對方的肩膀很快就演變成了在每個階段輪流嘗試。而且通常,我們解決問題的最初想法看起來完全不同。一個人可能會畫一條斜坡並建立一個鐘擺,而另一個人可能會將所有東西(包括障礙物)都框起來,並扔下一個重楔子來讓點四處飛舞。當解決方案開始失敗時——點危險地朝著螢幕邊緣移動時——我們倆都會跳進來,用越來越笨拙的方式來嘗試拯救它們:巨大的斑點和快速繪製的障礙物,伴隨著一陣陣大笑。

儘管我們在玩遊戲時,競爭的一面通常占主導地位——《Quoridor》導致了一些長時間的散步和冷靜期——但這次的快樂是完全分享的。低風險、快速的回合和無限的嘗試,讓遊戲感覺更像是遊樂場,而不是比賽。當你只需要等待5-10秒就可以輪到你時,很容易坐下來享受其他玩家的嘗試,然後再嘗試一次。而且,無論多麼笨拙,我們都很高興地慶祝勝利。消除一些風險為冒險的方法和創新的解決方案打開了大門,而更殘酷的遊戲可能不允許這些。無論競爭性還是協作性,無論是影片遊戲還是棋盤遊戲,遊戲對我來說不僅是瞭解策略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認識到失敗和挫折並非同一件事的重要途徑。

Amanda Baker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outreach advocate. She has a geoscience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as managed open-access,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the outreach journal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nd editing science content for kids, from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magazines like Smore. She has served as a Science Olympiad national event supervisor and taught a first-year writing seminar on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s while at Cornell.

More by Amanda Ba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