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從歷史上看,許多被認為是惡魔附身的情況掩蓋了主要的精神疾病。”——Kazuhiro Tajima-Pozo 等人,《英國醫學雜誌病例報告》,2009年
“卡斯蒂利亞的胡安娜(也稱為喬安娜和瓊)於1479年11月6日出生於西班牙托萊多,是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的第三個孩子。在她與勃艮第公爵“美男子”菲利普結婚後不久,宮廷的人們開始稱她為“瘋女”胡安娜(la loca)……
胡安娜的生活變得比她的父母或同時代的人所預料的要複雜得多。作為一名年輕女子,西班牙宮廷的大使們形容她美麗且受過高等教育。她會說六種語言,精通宗教學、宮廷禮儀、舞蹈和音樂。她是一位有能力的騎手。然後,命運發生了轉折,透過她的繼承和婚姻,她成為了16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王國的基礎,也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王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胡安娜的故事是悲慘的。其他人會從中獲得很多,而她卻會失去很多。她的婚姻、她的繼承、她的孩子們都變成了個人的悲劇……流行文化將胡安娜描繪成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她對已故的丈夫有執著的依戀,並且是她周圍當權者的受害者。胡安娜是她母親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及其所有財產的合法繼承人。她並沒有登上她合法的王位,而是最終被關在一座偏遠城堡的一個房間裡,只有她最小的孩子陪伴著她。”
——《“瘋女”胡安娜:世界帝國的女王》琳達·安德里安著,奧地利研究中心,2012年10月
“博世的傻子正在懇求外科醫生從他的頭上取出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就是“愚蠢之石”或“瘋狂之石”,根據流行的迷信,它是精神疾病、抑鬱或愚蠢的原因。這種石頭可能存在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例如腸道或背部,但最常被認為是在頭部,外科醫生必須切開頭骨才能將其取出。”——“瘋狂之石。”傑西卡·帕爾默在《生物蜉蝣》,2008年8月
“威廉·荷加斯的八幅畫作《浪子歷程》(1733)講述了一個名叫湯姆·雷克威爾的年輕人,在繼承了吝嗇父親的遺產後,走上了墮落和自我毀滅的道路。這是荷加斯的第二部“現代道德題材”,繼非常成功的《妓女的歷程》(1730)之後……”
在最後的場景中,湯姆已經陷入瘋狂,現在在伯利恆醫院或俗稱的貝德蘭醫院。他被其他患有各種妄想的病人包圍著。其中包括一名裁縫、一名音樂家、一名天文學家和一名大主教。在其中一個牢房的門口,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國王——他赤身裸體,戴著一頂草編的王冠和權杖。就像真正的貝德蘭醫院一樣,荷加斯的瘋人院也向公眾開放。兩位時髦的女士前來觀察這些可憐的、受苦的瘋子,作為這座城鎮的景點之一。一直忠誠的莎拉·楊坐在湯姆的身邊,哭泣著。”——《浪子的歷程》,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
“幾個世紀以來,精神病患者的問題一直挑戰著社會和醫生。過去,他們與精神錯亂相關的奇怪行為常常被解釋為惡魔附身的結果。有時,這也可能成為公眾娛樂的來源。為了控制他們的行為,瘋子經常被戴上手銬。戈雅(1746-1828)的這部作品很好地說明了這種可怕的情況。他不是第一個或最後一個描繪被機構化的瘋子的人(例如,荷加斯1735年的伯利恆醫院和切皮克1987年的瘋人院),但戈雅的作品肯定喚起了這些人的痛苦和折磨。有趣的是,戈雅在1792年47歲時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失去平衡、行走困難、部分失明和失聰。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徵。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逐漸康復,但仍然永久性失聰。這種痛苦的疾病很可能對他後來的作品產生了影響。他自己也很有可能害怕精神錯亂,因為他的兩位親戚(姑姑和叔叔)都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艾倫·E·H·埃默裡,《實用神經病學》,2008年6月
“1857年,阿爾芒·戈蒂埃的石版畫,描繪了薩爾佩特里埃醫院花園中痴呆、誇大妄想、急性躁狂、憂鬱症、白痴、幻覺、性慾狂和麻痺的人格化形象。轉載於《瘋狂:簡史》(ISBN 978-0192802668),本版本取自該書。”
“傑里科的單狂症系列曾經由十幅精神病患者的肖像組成,但是,只有五幅倖存至今。倖存的繪畫包括軍事指揮單狂症(患有軍事權威妄想的拿破崙老兵)、偷竊兒童單狂症(一個強迫性綁架犯)、偷竊單狂症(一個小偷狂)、賭博單狂症(一個強迫性賭徒)和嫉妒單狂症(一個患有神經質嫉妒症的女性)。”
“‘單狂症’一詞最初由法國精神病學家讓-艾蒂安·埃斯基羅爾創造,它是一個僅限於19世紀的術語,指的是一個外表正常,但內心懷有一種執著迷戀的人。這些肖像本身以及它們被繪製的背景提出了許多關於當時精神病學狀況、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科學的進步以及藝術在此期間所包含的病態和悲劇的問題。創作肖像的原因可以有多種解釋,從認為是傑里科的精神病醫生鼓勵他進行治療性練習的罕見想法,到更廣泛接受的觀點,即這些繪畫是作為精神病醫生艾蒂安-讓·喬治特博士委託的一部分而創作的。”——凱特·戴維,《局外人藝術》,2012年1月;另見“傑里科的瘋子肖像”,本·波利特著,《智慧史》
“在事件發生四分之三個世紀後完成,它描繪了精神病院藝術傳統中的幾個典型人物:一個(在地上)撕扯衣服的女人、2個蜷縮在一起的憂鬱症患者、一個緊張的躁狂症患者和一個(在右邊)目光呆滯、被鎖在牆上的女人。中心是一個軟弱無力的、被動的女人,她的姿勢強調了她沒有威脅的本質。當菲利普·皮內爾博士的指揮人物看著她時,她正在從鎖鏈中被解放出來。”
“羅伯特·弗勒裡畫中的這一場景通常被認為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作為一場更大的政治事件的心理學對應:人權擴充套件到了精神病院的(女性)病人。事實上,然而,皮內爾在1800年解開了巴黎薩爾佩特里埃醫院的女病人的鎖鏈。他並沒有完全放棄身體束縛,但是,當有必要時,他將更激動和有潛在危險的病人限制在最近流行的緊身衣的溫和控制之下。這是始於18世紀後期並持續到19世紀的廣泛的庇護所改革運動的一部分。”
“義大利、英國、法國和美國的非專業庇護所主管和早期的醫學“異化者”(精神病學家)透過減少監禁的殘酷性以及使治療更加溫和和互動,為使精神病患者的待遇人性化做出了貢獻。特別是皮內爾花了很多時間與病人在一起,在恢復他們的人生經歷時,他仔細地傾聽。他對瘋子採取了一種新的同情態度:他試圖與他們剩餘的理性殘餘取得聯絡,理性地重建他們的精神世界,並在短暫的認同行為後,引導他們恢復理智。”——《解放瘋子》,伊麗莎白·費和西奧多·布朗著,《美國公共衛生雜誌》,2006年10月
“‘纏著繃帶的耳朵的自畫像’是在凡·高開始遭受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病發作和妄想之後繪製的。這幅畫是直接由一次精神病發作引起的,在那次發作中,凡·高追趕並用刀威脅高更。緊隨其後,凡·高回到家,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並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了一名妓女。”
“住院後,凡·高發現高更離開了阿爾勒,凡·高組建一個藝術社群的夢想被他自己的行為摧毀了。在遭受神經衰弱之後,他自己住進了療養院。1890年,凡·高死於疾病和抑鬱症。他向自己的胸部開槍,兩天後去世了。”——紐約大學醫學院
“一天晚上,我沿著一條小路散步,城市在一邊,峽灣在下面。我感到疲憊和不適。我停下來,眺望峽灣——太陽正在落山,雲彩變成了血紅色。我感覺到一種尖叫聲穿透了自然;我覺得我聽到了尖叫聲。我畫了這幅畫,把雲彩畫成了真實的血液。顏色尖叫起來。這就是《吶喊》。”——埃德瓦爾·蒙克
“人格解體[障礙],一個人關於自己個人想法或感覺的嚴重混亂,可以理解地改變了他們的整個世界……幾個世紀以來,疏遠、孤立和改變的感知一直是視覺藝術的主題,尤其是現代藝術。埃德瓦爾·蒙克的著名畫作《吶喊》描繪了私人地獄的本質以及與自身之外一切事物的脫離感。”——《感覺不真實:人格解體障礙和自我的喪失》達芙妮·西蒙和傑弗裡·阿布格爾著
“世界上最著名的恐慌症發作發生在1892年1月的奧斯陸……這種經歷對這位藝術家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影響,以至於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一刻,最終根據他的經歷創作了兩幅畫作、兩幅粉彩畫和一幅石版畫,以及一篇從日記條目中衍生出來的詩歌。雖然不知道蒙克是否還有其他恐慌症發作,但精神疾病確實在他的家族中蔓延;在他發作時,他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妹妹正在精神病院裡。”——凱西·本傑明,《精神絨毛》,2012年9月
“馬克斯·奧本海默在肖像畫方面與科科施卡不相上下。1911年,兩位藝術家之間就誰能宣稱發明了“心理肖像”而爆發了爭吵。奧本海默對德國小說家海因裡希·曼神經衰弱狀態的描繪,他畫中人物的眼瞼顫動、四肢僵硬、手指張開,被認為是“科科施卡的翻版”。海因裡希是托馬斯·曼的兄弟,後者在他的小說創作中不斷地探討精神疾病、監禁和自由的主題。”--惠康收藏館
“傑克遜·波洛克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藝術家之一,或許他作品中最被誤解的部分就是他在1939-40年榮格心理分析期間創作的繪畫。這些畫作被提交給他的心理治療師,並在私人檔案中儲存了近三十年,直到1970年才出版。這些畫作一直籠罩在個人和藝術史的爭議之中——從波洛克的遺孀李·克拉斯納提起的訴訟,到對它們作為榮格影像學或作為波洛克所謂精神障礙的“證據”的廣泛辯護......
這些影像展現了多種風格,從高度精緻和細緻的草圖到快速和自動的即興創作,以及各種主題,從人物、動物、神秘人物到純粹的抽象形式。它們共同見證了波洛克對最新當代藝術以及非西方傳統的濃厚興趣......這些繪畫以其美麗和自發性而引人注目,反映了一位開闢新道路的藝術家的有意識的理智選擇。”--杜克大學出版社
“為了測試無意識狀態是否可以融入表演中,阿布拉莫維奇設計了一個分為兩部分的表演。在第一部分中,她服用了一種治療緊張症的藥物,這種疾病會導致人的肌肉僵硬,並在同一位置保持數小時。由於身體完全健康,阿布拉莫維奇的身體對藥物產生了劇烈反應,在表演的前半部分經歷了癲癇發作和無法控制的動作。雖然她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但她的頭腦是清醒的,她觀察到了正在發生的事情。
在那種藥物的藥效消失十分鐘後,阿布拉莫維奇服用了另一顆藥丸——這次是治療攻擊性和抑鬱症患者的藥物——導致了普遍的靜止不動。她的身體在場,但精神上卻完全抽離。(事實上,她對這段流逝的時間沒有任何記憶。)” - 維基百科;另見 裡森畫廊
“波比·貝克是當今最受讚譽和歡迎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她從1997年開始畫日記畫,當時她成為了一家日間中心的病人。最初是私人的,它們逐漸成為她與家人、朋友和專業人士交流難以表達的複雜想法和情感的一種方式。
這些繪畫涵蓋了波比在日間醫院、急性精神病房、“危機”團隊和各種治療中的經歷。它們記錄了她的康復、家庭生活、作為藝術家的工作、乳腺癌以及所有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有多麼滑稽可笑的起起伏伏。”--惠康收藏館
本文的靈感來源於費爾南多·埃斯皮·福爾肯和卡洛斯·埃斯皮·福爾肯在舊金山舉行的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年會上所做的題為《藝術史中精神疾病的描繪》的報告